近年來,西安市灞橋區積極落實國家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文化引領、精細管理、內涵發展”的工作思路,采取“行政推動、專業引領、頂層設計、梯隊推進”模式,努力實現“打造一批學校,凝集一種精神,引領一方文化”,推動學校特色化、內涵式發展,用文化的方式發展有靈魂的教育。

定位發展,文化樹魂

灞橋古為京畿重鎮,農耕文化積淀厚重。建國后,以紡織、航天、軍工等國家重點項目享譽西北,企業文化各具特色。區內從半坡人的火耕流種到秦漢盛唐的繁榮;從漢文帝頂妻背母到灞橋沿岸的折柳送別;灞橋紙、秦腔戲、孔從州、陳忠實、王西京等文化遺跡和名流大家,無不透射出濃重的西北漢俗文化和關學思想。

我區經歷了制度化管理和精細化管理歷程之后,仍存在部分學校理念不新、活力不足、品位不高,地區群眾不盡滿意等情況。為了扭轉這種局面,2009年,區教育局經過深入反思和論證,決定實施文化管理,動員全區各校“用文化的方式發展有靈魂的教育”。

系統推進,彰顯特色

在“行政推動、專業引領、頂層設計、梯隊推進”的建設模式下,按照“一校一特色”的要求,努力實現“打造一批學校,凝集一種精神,引領一方文化”,把學校文化建設作為靈魂,不斷豐富學校內涵。

(一)行政推動。我們成立了學校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和由行政管理和專業人員構成的區學校文化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定下發了《中小學深化校園文化建設提高辦學品位的實施意見》等多個文件。堅持定期召開會議,把握方向,整體部署,統籌安排,全力推動學校文化建設工作。同時,我們為學校文化建設提供獎勵性資金支持。對工作到位、師生認可和經專業委員會和局辦公會通過的成熟的學校文化方案,一次性給予10萬元獎勵。區教育局要求各校將學校文化建設納入學校工作的全過程,做到方案、制度、人員、經費、考核“五落實”,并納入每年度對學校的綜合考核之中。先后組織校長、書記三次赴成都、重慶、深圳等地考察學校文化。每年召開一屆以學校文化建設為主題的校長論壇,舉辦了3期校級領導培訓班和2次學校文化建設推進會。推薦下發了《學校文化建設策略》《名校校園文化構建力》和《學校文化戰略》等專業理論書籍,積極開展教師間的學習和交流討論,讓大家認識和了解學校文化是什么和該怎么做,從理論上武裝頭腦。

(二)頂層設計,專業引領。建設中,我們在學校自然積淀緩慢生成的基礎上,更多地強調和發揮了“頂層設計”和“專業引領”作用。做到“四個清楚”和“四個結合”。“四個清楚”即清楚學校自身發展特點,清楚學校優勢和劣勢,清楚所處地域歷史文化和清楚服務對象。“四個結合”即把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相結合,把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結合,把校園文化與當地名人相結合,把校園文化與民族精神相結合。區學校文化建設領導小組指導學校準確把脈定位,確定學校精神和文化切入點,凝煉文化主題,確立學校辦學理念和發展方向。區教育局專業指導委員會和領導小組及時就建設思路展開討論,與學校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溝通交流,從專業化的角度對主題文化理論體系和建設方案進行可行性論證,形成成熟的建設方案。根據方案,進一步指導學校深層次挖掘,凝練一訓三風,進而開展環境物化、精神內化、行為活動外化等深層次的打造提升。以東城一小為例,我們結合半坡文化特點,秉承傳承文明探索創新的校訓,確立了以“點燃成功人生”為辦學理念的學校“火”文化,從精神層面提煉出切合學校實際的“三風”,建構較為完整的理念體系;從物化層面精心雕琢,建成首訓廳、火鳳翱翔等主題區域;從內化層面深度挖掘,編寫反映主題文化的校本教材,并外化為形式多樣的師生行為活動。建成后的東城一小文化主題鮮明,氛圍濃厚,師生及家長好評如潮。

(三)梯隊推進。由于精力和資金有限,我們采取“梯隊推進”的方法,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量力而行”。第一批培育了以東城一小“火”文化為代表的8所學校文化試點學校,第二批培育了以五環中學“勵耘”文化為代表的7所學校文化試點學校,第三批培育了以宇航中學“航天”文化為代表的12所學校文化試點學校。經過近7年的建設,先后建成了覆蓋中小學、幼兒園的50所學校文化建設示范單位,其中16所學校在省、市學校文化建設優秀成果評比中獲得一等獎。灞橋區學校文化建設經驗在教育部舉辦的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討會上進行了交流。

內化深化,縱深發展

為了深化學校文化, 2015年底,我區適時在全區開展學校活動文化、課堂文化、班級文化三個內化主題活動,使學校文化重心下移到班級、教師和學生及家長,學校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一)活動文化,彰顯個性。為了滿足學生成長和個性發展需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教育規律,通過主題文化活動、研學旅行和學生社團等各項文化活動,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一是主題鮮明、文化樹魂。活動是文化的直接表現,活動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元素,理性的東西只有在感性中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實踐過程體驗的深度決定理解知識的深刻程度。全區校園在中國夢、我們的節日等共性活動中,自覺踐行學校精神,使學校文化與社會文化產生共鳴,讓學生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許多學校用冠名的形式開展各種主題文化活動,在活動中喚醒學生理解學校精神,啟發學生時刻思考學校精神的內涵和力量,呈現出各具特色的主題文化活動。如紡小的“自信杯”、一小的“火鳳杯”和高橋中學的“浪花杯”等活動,無不表達著學校鮮明的精神氣質。有的學校還開發出適合本校文化主題的特色活動,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到學校精神的真實存在,如西安市64中學的無人監考試場。

在2016年“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暨研學旅行在中國西安現場會”上,我局以“踐行學校文化精神,提高研學旅行實效”為題,介紹了灞橋區依托學校文化建設,積極探索研學旅行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尤其是以“四個結合”突出學校文化主題,精心設計研學旅行與學校文化精神契合點較高的文化旅行景點或旅游資源,巧妙設計研學課題,內化學校精神,促進學校文化建設。原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國家副總督學王文湛認為,灞橋區通過研學旅行與學校文化相結合的這種方式,更好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氣質,推動了灞橋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為陜西乃至全國的研學旅行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二是學生社團,培育精神。連續兩年命名了17個區級特色學生社團,今年對全區各中小學上報的音樂、美術等五大類25個社團進行了認真評選、命名,并為命名的優秀社團獎勵1萬元,使學校文化充滿勃勃的生機。

(二)課堂文化,提升質量。課堂中存在的差異性、知識的生成性、學生的多疑性及師生間相互評價的方式等許多不可預測性,就需要用學校精神來與學生對話交流,與知識內在的價值碰撞,在課堂的實踐中體驗情感,感悟道理,獲得生命質量的共同提升。目前我區的學校課堂文化建設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原有的成熟的教學模式基礎上挖掘學校的精神內涵,自覺地在學校教育中領會和實踐,為原有的教學活動注入活力,提升課堂品質,如獲得國家級獎項的東城二小在“邊學邊教自主領悟”的教學中探索學校精神,使虛心成為雅文化的著力點;另一種是將學校精神貫穿在課堂教學改革之中,在探索教學模式以及處理課堂問題時,與學生達成情感共識,激發內在潛質,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紡小體現自信的陽光思維課堂、五環中學體現勤文化的三精課堂等,都是課堂文化的一種主張,能主動挖掘學校精神內涵與學生對話,為學生自我選擇、探索思考、創新及表現提供更大空間,這種以文化主題為課題,促進學校課堂縱深發展的做法,使更多師生受益。

(三)班級文化,展現風采。我區的學校班級文化建設有三個亮點:一是環境創設主題化。班級環創在美化、綠化、清化、香化的基礎上更注重文化,讓環境成為無形的導師。如十里鋪小學以關愛為主題,讓學生從班級角度理解關愛的精神。二是規章制度化,為了實現用班級精神激勵班級的目標,制定班級規定和公約以及各種規章制度。班級制度是將具有不同文化的每個學生凝聚在共同的規范之下,約束學生行為,讓學生的言行自覺服從班級文化的價值取向。如二小的雅文化,各班結合實際提出怎么做才能達到四雅學生的建設目標。有的班級注重學生感受,與學生和家長共同制定班級制度,把參與的過程當做認同文化的過程。三是班級文化特色化。如紡小白艷娜的“心隨夢想一起飛揚”,通過個性的培育,展示潛能無限的自信,詮釋著陽光文化的內涵。十里鋪中心小學屈娟麗的“讓愛領航,與愛同行”表現出一線教師對外來務工子女無微不至的關心,對學校的關愛文化作了淋漓盡致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