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好綠色家園——寧陜縣推進生態道德教育紀略
作者:寧陜縣教體局 余書升
發布時間:2017-03-06 14:56:1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寧陜縣地處秦嶺南麓,境內山清水秀,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素有天然氧吧和生物基因庫之美稱,被譽為安康的北大門、西安的后花園。
近年來,寧陜依托秦嶺豐富的生態資源,以全面育人為根本目的,以體驗教育為根本途徑,堅持以“一校一品”為突破,深入開展以標本制作、小導游、環保教育、根藝制作、手工編織、小種植、小養殖等生態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將社會實踐活動納入課程管理,做到進教學計劃、進課表、進家庭,鼓勵扶持學校創新創優、創出特色和品牌。積極引導學校利用當地教育資源優勢,開發、編撰標本制作、小導游、環保教育、根藝制作、石頭彩繪等內容豐富的鄉土教材,增強了社會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實效性。全縣生態科技教育活動成果獲市級獎375項,省級獎127項,全國獎63項。全縣27所中小學,其中建成全國綠色校園1所、省級園林校園1所、縣級綠色文明校園25所。
各中小學堅持寓教于樂,有針對性地開展生動鮮活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參與性強的生態科普教育活動,廣泛開展環保志愿者、保護野生動物、特種養殖、小導游、標本制作等系列實踐活動,同時,讓城區學生設實驗桌,農村學生建試驗田,普遍開展“小實驗”“小種植”“小養殖”等“六小”活動,促使未成年人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增強他們關注生態、保護自然的道德感和責任感。本文擷取5所學校,作以介紹。
皇冠小學:重體驗 了解大自然
該校常年開展集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于一體的森林體驗活動,讓學生觀察“秦嶺四寶”(金絲猴、大熊貓、羚牛、朱鹮),瀏覽“森林植物科普”展板,參觀種子墻,觀看森林景觀和森林科普知識視聽片,增強學生了解科普知識和探索自然的興趣。通過專業講解、學生互動、真實試驗、細微觀察等活動,使同學們經歷植物感知、地質探秘、土壤認知、親水體驗、趣味活動、野外拓展、森林“沐浴”等7大森林體驗活動,為青少年獲取森林文化知識提供了一個良好平臺,從而喚起師生關注生態、關愛自然、融入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自覺性。
寧陜小學:愛家鄉 認識大自然
學校以 “我與朱鹮共成長”為主題,開展系列生態教育實踐活動,教育引導學生要輻射影響群眾和帶動整個社會知鳥、愛鳥、護鳥,促使他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意識,進而珍稀動物的觀念。
定期組織開展朱鹮野化放飛基地觀鳥活動,讓學生走近朱鹮、觀看朱鹮、認識朱鹮、了解朱鹮。舉辦“愛我家鄉·我與朱鹮共成長”百米長卷繪畫活動,采取現場繪畫的方式,讓小畫家們在百米長卷上盡情地揮毫潑墨,將自己對家鄉、對朱鹮的熱愛之情用畫筆展現在長卷上。
學校與中日朱鹮合作項目組織共同舉辦“我與朱鹮共成長”書簽、藏書票設計制作大賽,收到初稿400余份,經過評選共有80份作品最終獲獎。精心編排情景劇《朱鹮卡卡》,通過劇情展示寧陜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朱鹮棲息的自然與人文環境。通過在校內外的一場場演出,讓他們親身感受到保護大自然的緊迫性,體悟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必要性,增強傳遞生態文明的自覺性。
寧陜中學:打品牌 親近大自然
該校堅持立足實際、打造特色、錯位發展,以生態科技教育為抓手,扎實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育質量全面提高。
組建學生社團27個,“寧陜中學學生科學院”是學校最大的學生社團,下設文體、宣傳、科教等4個部門,手工制作等15個協會,朱鹮網等2個專題網站,并聘請社會指導教師,定期開展各項活動,由“學生科學院” 主辦的《校園科學》雜志,成為學生科技活動交流的平臺。
自主開發了生物標本采集、制作和研究的校本課程體系,利用節假日和寒暑假,常年堅持開展生物標本采集制作活動。經多年積累,學生自制標本收藏數達4000件以上,建成了動物剝制標本、動物浸制標本、植物臘葉標本、秦嶺中草藥浸制標本等四個標本室,展出標本700多個物種。
建立學農、學林基地,開展勞動競賽、科學栽培種植、苗木嫁接、科學管護活動;結合全縣各類創建活動開展“義務管護一條街”環保活動等,既培養了學生愛家鄉、愛勞動、愛生活、愛科學和珍惜勞動果實的情感,又提高了學生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溝通協作、動手操作和適應環境等能力。
2006年,該校研究性學習課題“羚牛下山之謎”“朱鹮保姆”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多項獎勵。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欄目組2007年在寧陜拍攝的寧陜中學生態科技教育專題片《羚牛下山之謎》、2008年拍攝的《朱鹮保姆》、2011年拍攝的挖野菜和觀察朱鹮等青少年兒童體驗類節目播出后,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學校先后被命名為“安康市科普教育基地”“陜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先進單位”。
旬陽壩小學:抓特色 感悟大自然
該校利用秦嶺特有的生態資源,開發編輯《秦嶺山系蝴蝶標本制作》校本教材,通過蝴蝶標本采集,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自然美景、感受自然美,了解蝴蝶的種類、生活習性、繁衍生息與植物的依存關系。通過標本制作活動,啟迪學生智慧,開辟學生創作源泉。師生共同采集秦嶺山中各種蝴蝶,制作成精美的標本,建成蝴蝶標本陳列室。標本室已收集蝴蝶300余種,其中世界名蝶10余種,國內名蝶80余種,當地蝴蝶200余種。同時,將部分同類別、較常見的蝴蝶加工制作成精美的蝴蝶工藝品在淘寶網上出售。2011年5月,該校蝴蝶標本亮相西安世園會,同年10月應邀在楊凌農高會參展。目前,該校蝴蝶工藝品在當地已經成了走俏的藝術珍品。
積極搭建蝴蝶文化交流平臺,與陜西師大、西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部分蝴蝶協會、蝴蝶工藝品公司保持著友好往來。為了提高師生動手實踐能力,學校通過選派教師外出學習,以及請專家來校作講座的指導形式,進行生態保護相關專題培訓與交流活動,不斷提高環境與道德教育水平。在高校專家的指導下,該校建設了蝴蝶繁育基地,已培育出20余個品種的蝴蝶。
學校還積極參與各地環保組織開展的“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動物日”等社會公益活動,參加師生人數達到100%。2014年學校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命名為“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示范學校”。
沙溝小學:手拉手 關愛大自然
沙溝小學堅持與陜西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廣貨街保護站密切配合,注重對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教育,使生態道德教育活動本土化、常態化,引導孩子們了解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和保護大自然。
學校組織骨干教師編寫了校本教材《秦嶺自然保護區內的動植物》,從2011年開始開設“秦嶺自然保護區內的動植物”這門校本課程。定期邀請廣貨街保護站工作人員到校授課,講解有關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森林科普知識、森林防火安全知識,向學生宣傳環保知識,引導孩子們親近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使他們從小懂得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從而樹立起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道德觀。2013年暑期,邀請世界自然基金會(WFF)秦嶺青年使者公益組織來到學校,與師生開展標本制作、昆蟲識別、森林體驗、小種植等活動,并邀請學生家長一起參加,引導學校師生和當地群眾一道共同愛護大自然,增強他們保護大自然、傳遞生態文明的意識。
結合當地季節特點,讓學生參與蔬菜種植、花木栽培、小動物養殖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和了解周圍的自然環境,關注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組織師生參觀當地“秦嶺山泉”礦泉水公司的生產車間,了解礦泉水取水、灌裝、檢驗、裝箱等各個生產流程,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科學技術的神奇,進一步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堅持與當地自然保護區工作站舉辦“環保小衛士”評選和“手拉手·關愛大自然”聯誼活動,通過繪畫、詩歌朗誦、簽名和參觀保護區標本館等,增強學生愛護環境、保護自然、建設美麗家園的環保意識。
通過持續不斷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學生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衛生意識、節約意識有了明顯增強,愛護花草樹木、善待野生動物、愛護自然環境等文明行為蔚然成風。學校先后獲得市級“實施素質教育優秀學校”“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2014年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命名為“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示范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