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碑林區破解上“名校難題”:讓老百姓孩子在家門口上“名校”
發布時間:2017-03-03 14:39:05
讓孩子上名校是每一位家長最大的心愿,能讓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那就是老百姓最大的幸福。
碑林區作為西安市教育強區,在解決轄區內老百姓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學難”后,把如何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大膽探索實踐,在深化大學區管理制改革的過程中總結出以“精準幫扶型大學區‘名校+’的發展模式”來解決區內老百姓孩子上“名校”難問題,把區內相對薄弱的普通學校變為老百姓眼中的熱點校。推行精準幫扶,“名校+”發展模式,深化大學區改革
自西安市2012年實施大學區管理制改革以來,碑林區學校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優質教育資源規模不斷擴大。但在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大學區交流中,學區長學校重視“大水漫灌”式全面推開,缺少對成員校具體問題的研究;追求大場面、大活動,缺少對具體問題的“望聞問切”對癥下藥等。因此,該區教育局決定在2016年5月起實施 “精準幫扶型大學區”建設,嘗試在教育教研、教師交流、生源建設、校園文化等方面進行深層次、多維度共建,快速提升薄弱學校辦學規模和教學水平。
碑林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何文表示,促進教育均衡公平,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符合黨和國家對于教育的要求。實施精準幫扶,是在原有大學區管理制改革基礎上的一次有益嘗試。通過學區長學校的有效幫扶和成員校的積極努力,促進全區教育均衡協調發展,不斷擴大優質公辦教育資源的覆蓋面,讓普通百姓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名校”,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據悉,該局為全面有效地落實精準幫扶大學區政策,2015—2016年,全區教育累計投入約11億元,為教育發展提供了財力保障。 在“精準幫扶大學區”政策的指引下,鐵一中和市2中率先形成幫扶模式,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市2中教學管理水平和硬件建設都獲得巨大的提升,學校面貌煥然一新,通過了省級標準化學校市級驗收,中央電視臺在專題片《正道》做了專題報道;26中幫扶的93中實現了和26中的深度融合,93中校園按照26中標準整體改造,93中的老師學生全部在26中執教、上課;5中在西北大學附中的幫扶下,實現了管理團隊和教師的雙向交流,初一招生人數大幅增加,同時生源質量得到了提升;12中在鐵一中的幫扶下,校園整體進行了改造,煥然一新,老師、學生信心倍增。 90中:學生和家長眼中的熱點名校
以前不被學生和家長看好的學校,2016年初一新生竟然招到211人,比去年人數翻了一倍還多,變為西安熱點名校,這同樣是得益于3中對90中的精準幫扶。
名校與普通學校最直接的差距就是師資。3中在對90中精準幫扶中,首先想到的就是“輸血”,選派優秀教師薛小芳任90中初一年級組長,并擔任初一(3)班班主任,負責初一(3)、(4)班語文教學;張博亞老師任初一(4)班班主任,并負責初一(3)、(4)班英語教學;張林芳老師負責初一(3)、(4)班數學教學。同時,90中也派出四位教師去3中任課交流學習。 3中作為近年來西安基礎教育閃亮的一顆新星,主要得益于優質的師資和科學、嚴格的教育教學管理。3中在向90中“輸血”的同時,不忘把一整套的教育教學管理方法也“復制”到90中實施,使該校管理更加細致化、規范化。例如教學管理方面,考試制度、測試質量分析制度、教師教學工作考核三項和政教工作方面課間巡查、午間滯留等兩項管理,比其原來的管理更細、更嚴、更規范,對90中的教育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如以下兩位90中學生的感受: 初一(1)班王世珍(家住傘塔路丹尼爾小區)說:“我很幸運,能夠在90中的校園享受到3中優質的教育資源,校園環境優美,我們班老師認真負責,我學到了不少知識,各方面能力都提高了?!? 初一(4)班趙奕璇(家住正和醫院家屬院)表示,經過近一學期的學習,他深切地感受到了3中、90中老師對自己的幫助、關心、愛護,課堂上他們生動講解,課間他們耐心解答。在生活中關心照顧他們,讓他們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的溫暖,感受到名校的魅力。 西信中學:從不到30名學生到新初一104人
沒有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到辦學條件差的學校就讀,以前的西信中學就是這句話最好的寫照。因為辦學條件落后,教學設施陳舊,三個年級只有3個教學班,學生不到30人,成為碑林區名副其實的薄弱學校。
2016年8月1日,碑林區教育局投入1千多萬對西信中學的一期改造工程全面啟動。在市26中對教育教學工作具體指導下,如今西信中學校容校貌煥然一新,教室更換了課桌椅,安裝上了觸碰一體化多媒體,護眼燈、窗簾、綠植為班級增添了家的溫暖。在校學生由以前的不到30人快速上升,七年級二個班招生104人。 生源有了,校貌變了,教師的工作熱情提高了,教師在教學中認真研讀課標,精心備課,對學生耐心輔導,以高度的親和力感染著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半學期的努力,學生會學了,愛學了,家長感受到了學校的變化帶給孩子的改變。 82中:享受西工大附中優質教學資源
變化太快了!2016年秋季一開學,讓82中初一新生感到驚訝的是給自己上課的老師竟然是西工大附中的老師。有這樣的驚訝,主要是2016年9月,82中在學區長學校西工大附中的幫助下成功創辦了初、高中西工大附中大學區示范班,該班由西工大附中特級教師許盈、高級教師朱亞麗、康金瑞、邢彩杰以及82中選聘的優秀教師共同執教。在教學中西工大附中老師的課堂對82中所有老師全面開放,使82中每位老師有了學習的標尺,教學水平大幅度提高。82中也派出李娜、劉喜盈、張楠3名青年教師到西工大附中跟崗學習,實現快速成長。這一舉措大大提高了82中的招生數量與質量, 2016年初一招收新生400多人。
在教學中,西工大附中還向82中學生開放各學科實驗室。如:化學探究實驗室、生物分子探究實驗室、機器人設計組裝教室和汽車模擬駕駛室等。82中學生程詩瑤由衷地說:“生物課上,我用電子顯微鏡第一次看到了核糖體等細微的細胞和物質,實在太震撼了!” 隨著西工大附中對82中精準幫扶的深入,82中綜合辦學實力不斷地提升,原本的普通學校變為名校。 大學南路小學分校:生源回流家長排隊報名
大學南路小學分校前身為太白路小學,2014年6月,在區委、區政府和教育局的有力舉措下,實行“名校+”的發展模式,與大學南路小學組建了緊湊型大學區,形成“一個校長、兩個校區”的新格局。
兩年來,分校在大學南路小學先進的教育教學管理理念引導下,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各項管理工作穩步推進。校舍建筑面積由原來的3172 ㎡達到現在的11001㎡,操場面積達到近5000 ㎡,每班教室均具備網絡多媒體教室功能,配有無塵黑板及LED70寸安卓系統多媒體觸摸操控顯示系統,實現班班通教學、點對點廣播系統等; 2015年、2016年,分校吳慧敏、張靜兩位老師先后榮獲省級教學能手稱號;教工先后申報、立項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市級小課題、15個區級課題、10余個校本課題。 分校日新月異的變化也引起了學區家長、學生的關注與重視,報名的家長在校門口排成了“長龍”,大量學區學生回歸,學生數量逐年遞增,2014年分校有19個教學班,僅有學生853人,2016年學校現有22個教學班,學生已達1162人,這種巨大的向心力,使學校用了兩年時間,就跨入了碑林區為數不多的千人名校行列。 鐵五?。?/strong>一名校資源多校學生共享
在 “大學區”管理制改革中,鐵五小學大學區由鐵五小、鐵五二小、沙坡小學、金花南路小學四所學校組成。2012年9月,中鐵小學與祭臺小學進行合并,組建了“鐵五第二小學”,它與鐵五小學形成了西安市首家“緊湊型、捆綁式”合作發展共同體。鐵五小和鐵五二小,兩所學校一個校長,一個辦學理念,一套工作方案,兩套班子,實現了管理制度與模式、教師調配與管理、教學研究與備課、活動組織與開展的“四統一”,真正實現達到資源融合,共享共用。如今,教師工作熱情、責任心、專業素養都有了顯著的變化和提升,課題和教學能手數量實現了零的突破。
2016年9月,兩校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深度融合,鐵五二小一年級全部在鐵五小就學,鐵五小六年級全體學生在鐵五二小就學。從家長的眼中,可以看出鐵五二小已成為一所繼鐵五小之后的又一所優質學校,學生喜歡、家長認可。 三年的實踐探索,鐵五小大學區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全面覆蓋,各校教師教學能力穩步提升,學生變得更加陽光自信,4所學校教學質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在碑林區評比活動中,大學區成員校多次同時獲得一等獎、特等獎及優秀稱號,實現了大學區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連續三年獲得西安市優秀大學區稱號,鐵五小被評為西安市最佳學區長學校,鐵五二小被評為優秀成員校。 在切實推進區內“精準幫扶大學區”的同時,碑林區與長安區教育局、高陵區教育局合作,創建西安鐵一中學—長安區五樓初中大學區、大學南路小學—長安區東大中心學校大學區、西安市第三中學—高陵縣一中大學區等9個跨行政區域大學區。發揮碑林區教育資源優勢,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提升了西安基礎教育均衡化水平。 老百姓有理由相信,隨著碑林區“精準幫扶大學區”的進一步扎實推進,區內名校會越來越多,優質教育資源會得到均衡化發展,幸福感指數會越來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