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水陸庵彩塑中二十四神將塑像的藝術特點
發布時間:2017-02-20 14:43:23
工匠們將世俗人物形象通過夸張變形的藝術手法,在真實形象上賦予了二十四神將“神性”,一方面以客觀人物形象為基礎,使神將能夠親近大眾;另一方面通過不同于常人的修飾來塑造主體本身“神性”特征,通過程式化五官表現手法造就了嗔目大喊、齜牙咧嘴、怒目圓睜等不同憤怒相。西安美術學院邢永川教授曾提出過,中國古代雕塑尤其是武將在表情塑造上基本都具有“哼”“哈”之氣。筆者很贊同這種觀點,在二十四尊神將中有四尊塑像(如圖2),嘴巴大張,雙眉凌厲,怒目圓睜,其形象的確能讓人感受到這股“氣”的存在:鼻翼收縮,鼻頭上頂于渾圓的眼睛之間,把臉部肌肉用簡單的幾條線準確地描繪了出來,同時又將鼻子周邊的結構、體積、情緒、聲音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表現嘴巴大張時,上下嘴唇肌肉緊繃,配合著臉部的肌肉,使所有的力量都圍繞著嘴部,舌頭收縮拱起,“哈”聲呼之欲出,仿佛當空霹靂讓人聞之卻步。讓觀者體會到有“聲”的心理感受,使整個塑像群“活”了起來。神雖無形態,但存活在人的心中,古代匠人把人瞬間精彩的神情、勢態刻畫出來,再略施夸張的藝術手法,作為對神的贊美,這種“傳神”在更多情況下是與人相通的,從而使參拜者心存敬畏與虔誠。在形象的變與不變之間,寫真與寫意之間,裝飾與寫真之間,明代水陸庵的創作者喬仲超①等民間藝術家成功把握了“之間”的這個臨界點。就水陸庵二十四神將的表現上看來,這些形象的程式化表現是成功的,對眉心的處理手法匠心獨運,形象生動,氣勢雄壯,塑像別具一格。充分體現了雕塑形體藝術的生命活力,使人們在面對二十四神將時產生了獨特的生命體驗與心理感受,在細節的塑造上有意識地張揚出了雕塑作品的個性,這也是藝術家在其作品中所表達的總體的精神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