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白居易在元明清戲曲中的形象變遷——以《琵琶行》所改編的戲曲為中心
發布時間:2017-02-20 14:34:21
白居易,字樂天,原籍太原,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與元稹發起新樂府運動,被世人稱為“元白”,重寫實、尚通俗。他創作的《長恨歌》、《琵琶行》等作品流傳廣泛,連唐宣宗都對其大加稱贊:童子解吟長恨曲,牧兒能唱琵琶篇。可見,白居易的詩才不僅名于當時,并傳之后世。白居易在貞元十六年中進士后,政治熱情高漲,敢于進諫。但在元和十年時,卻因得罪權貴左遷九江郡司馬。因此,在長詩《琵琶行》序中他開始重新思考人生“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有遷謫意。”可見,《琵琶行》是白居易真實經歷的寫照,抒發了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凄愴,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而此詩的才子佳人和士子沉浮元素,正是中國古典戲曲習慣表達的主題,故而歷來深受戲曲舞臺的青睞。根據邵曾祺先生所編的《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1],后世以此為題材的現存戲曲有元代馬致遠的雜劇《青衫淚》、明代顧大典的傳奇《青衫記》、清代蔣士銓的雜劇《四弦秋》、趙式曾的傳奇《琵琶行》,另外還有只能看到存目的敦誠的雜劇《琵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