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快樂

兒童學習心理研究表明,學生會對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事物產生興趣,并會得到較為清晰的感知印象。音樂來源于生活,而又藝術化地表現生活。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快樂,就是在音樂的鑒賞與學唱等環節中,啟發學生聯系他們已有的生活經歷和現實經驗,在音樂與生活之間架設一座快樂的橋梁,將生活體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喚醒學生基于生活的感性經驗,發展他們音樂學習過程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在教學《校園的早晨》時,由于歌曲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連,因此教師從引發學生的學校生活現實體驗出發展開教學。教師出示了四幅反映校園晨景的照片,并配以校歌作為背景音樂,組織學生觀察并自由表達:看到這些照片你想說些什么?啟發學生回顧自己早晨到校后的情感體驗,由此導入新課。在學生傾聽范唱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把握歌曲中的情緒,從前半部分歡快、跳躍到后半部分優美連貫,與校園早晨的實情聯系起來,加深了學生的音樂感悟。

二、 從自然場景中捕捉快樂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認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不拘泥于傳統課堂的方寸之地,而是引領學生到風景如畫、美色天成的大自然中去學習,可以讓他們獲得一種特別的感悟。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與需求,把課堂搬到大自然中或者將大自然美景搬到課堂中來,培養學生對于自然的親近感,彰顯音樂學習對于學生美育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春天的小河》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事先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到周邊的小河邊漫步,直觀地感受小河中所蘊含的春天氣息;課堂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欣賞歌曲《嘀哩嘀哩》,啟發學生思考: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讓我們到日本去看看春天的小河又是怎樣的美景吧!同時出示歌曲中所描繪的河邊美景。通過實地觀察、歌曲渲染和圖片展現,將大自然與音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效地調動了學生情感投入的積極性,使他們心情愉悅地進入了學唱環節。

三、 從角色體驗中萌發快樂

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且想象力豐富,教師應當尊重和順從學生這一天性,從音樂的角度引導,啟發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將抽象的音樂概念、復雜的音樂原理和機械的技能練習等,轉化為角色扮演的形式幫助學生從枯燥、呆板中掙脫出來,賦予他們一個自由、開放的音樂時空。通過角色代入和體驗,完全喚醒學生的視聽感官,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讓音樂學習變得更加形象化、具體化,在盡情展示個性感受和獨特才華中進入到音樂的快樂海洋中來。

在進行交響童話《彼得與狼》的聽賞活動教學中,為了增添聽辨交響童話中每個角色音樂主題以及相應的樂器名稱這一目標的趣味性,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分角色扮演的活動。在播放了《彼得與狼》音樂童話動畫片段之后,教師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認領,如勇敢的少先隊員彼得、嘮嘮叨叨的老獵手爺爺、一對好朋友小鳥和鴨子以及兇猛的大灰狼等,在各個角色不同的主題音樂聲中,讓學生有序地登場表演。學生的神態和動作等很好地契合了不同樂器、不同音色所渲染出的角色特點,使學生在歡笑聲中很好地體驗到音樂對人物塑造的奇妙作用。

構建小學音樂課堂的快樂教學,是對灌輸式、教條化音樂教學的辯證否定,從傳統的注重基本能力培養和訓練中,更進一步地指向于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活動中展開積極的自我藝術實踐。只有遵循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和小學音樂的學科特點,引入現實生活、融入自然環境以及加強主體體驗等,不同角度協同起來,不但有效地舒緩了學生音樂學習活動中不必要的緊張情緒,而且培養了他們積極樂觀的學習情緒,有效地促進學生音樂技能的深化發展,在快樂能量的推動下讓音樂課堂飛揚起充滿活力與生機的樂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