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學在生活中遨游
作者:云南省宣威市宛水第三小學 張紹斌
發布時間:2017-02-13 12:00: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賦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背景,使學生切實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充分體驗數學的趣味、價值和魅力。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在生活化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
從學生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學生才能真正學習數學知識。如在學習加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的時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話:多了要減,少了要加,多減了要加,少減了要減。對于這個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煉,實則不然。一些學生在運用時常常出錯,究其原因,恐怕是規律的產生脫離了學生的經驗結構。如果我們換一種方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購物引入,比如:小方帶了195元錢,買了一個書包用了98元。問:小方該怎樣付款?他還剩多少錢?學生有過類似的經驗,他們大都會說小方先付100元,營業員找回2元,他還剩(95+2)元,然后再將上述生活問題進行數學化,即195-100+2,于是,對于195-98這類的簡便運算,學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數學的學習是枯燥的。特別是學習計算,學生的情緒更低。為此結合教材特點,學生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環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掌握,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乘法口算”教學前,對校門外的小商家進行調查,并選擇合適的數據在教學中使用。上課時,老師問你們喜歡吃哪家的早飯?喜歡吃什么?上數學課討論早飯的問題,學生興趣很高,紛紛發言,有的說我喜歡吃李家的砂鍋米線。老師出示調查數據:昨天早上,他家賣了54碗,5元一碗,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錢嗎?學生不但列出算式,計算出得數,還給大家講出他是怎樣算的。就這樣在說笑、討論、爭論、商量中,不但學會了乘法口算,還對各家經營進行了評價,并提出有些食品怎樣改進會更受歡迎。
三、回歸生活天地,提高應用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任何功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即孩子自己會學,學了會用,會解決實際問題,光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數學教學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練,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整合著各類信息而綜合顯現的。我們可以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境的實踐活動中去解決數學問題。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模擬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場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買賣東西。通過識別商品,看標價,付錢,找錢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的道理,從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四、設置生活背景,培養數學意識
當學生掌握了一些數學知識后,可讓學生充當某些角色,如營業員,裝修工人,車間工人,調度員等。讓他們運用學到的知識學著安排生活。如學習了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后,讓學生當空調零件裝配車間主任,合理安排各組人數,使生產效率最優化。當學習了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后,讓學生作為土地管理人員去安排各農家宅院的用地面積。在這樣一個以參與者身份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興趣,又培養了實際計算、測量能力。在體驗活用知識的快樂中,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得到了鞏固,教師只有把學生真正帶到生活中去,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
生活本身是一個大課堂。數學課堂再現數學知識與自然科學,人類生活的聯系,擴大了數學教學的信息量,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教師只有把學生真正帶到生活中去,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