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自身素質 優化數學教學
作者:陜西省渭南初級中學 李海艷
發布時間:2017-02-13 11:58:0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學教師要實現教學目標,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內強素質,厚積薄發,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進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一、加強學習,內強素質
“以課堂教學優化為指向的教師學習,不僅可以使我們深刻地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程中的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而且還有助于為教師未來的學習指明方向,進而加速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作為新時期的教師,唯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適應教育改革情勢。一要加強教育行政法規學習,提高自身職業認同感、責任感,增強依法執教的意識和能力,切實樹立“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理念,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對癥下藥,培優補差,整體推進,全面提高。二要加強專業理論的學習,明確學科基本教學法和具體教學法,深入研究包括課標在內的學科課程改革專著,精讀“翻轉課堂”“研究性學習理論”“合作學習”等能體現課改精神和有關中考改革的理論,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三要深入研讀“三部五環”教學模式,理清中學數學各類課型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及操作要領,結合校本實際,深入開展課例研究,自覺將“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納入崗位研修序列,既要重視個人實踐反思,又要善于進行同伴互助。
二、以標扣本,夯實四基
一要加強對課標的研究,理清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教學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之間的關系,明確十大核心概念(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統計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數學建模、應用意識、創新能力)的基本內涵,弄清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實踐四個部分的具體內容要求,提高《課標》理解、駕馭教學資源的能力。二要加強對教材的研究與拓展,密切教學內容、日常生活與學生經驗之間的關系,增強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經驗化及趣味性;三要切實抓好學段之間的過渡與銜接,既要按照“測查摸底——診斷問題——篩選重點——集中補救——循環推進”的程序做好前期查漏補缺,為后續學習掃清知識障礙,又要在新學期開學伊始,用一兩個課時,對本學段數學知識特點、主要學習方法或策略進行系統介紹,緩解學生對即將學習數學內容的神秘感和畏懼感,為后續學習鏟除心理障礙。四要切實抓好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數學思想的教學,重視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使學生在學好概念、定理、法則等內容的同時,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把握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并通過不斷積累,逐漸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形成解決問題的自覺意識。
三、整合資源,優化教學
一要積極參與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和初中數學教學資源整合工作,勇于承擔任務,大膽實踐,開拓創新,要以現有資源為基礎,以各種課型為依托,以教研組為基本研究單位,廣泛深入開展同課異構、磨課等活動,以此提高駕馭《課標》、駕馭資源、駕馭課堂的能力,發展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二要致力于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革,開放課堂,廣泛吸納、合理移植先進經驗,適時整合翻轉課堂和自主學習,強調學生自治,將“人文主義”和“行為主義”有機結合,激勵多邊互動,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并形成合理的知識網絡結構,要標本兼顧、合理統籌、扶放有度,調動學生全員參與教學互動,幫助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三要重視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資源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固化、優化、美化和活化作用,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化隱性為顯性,多角度、全方位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能,凸顯“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益”等高效課堂理念和要求,促使學生將滯留于感受中、儲存于經驗中、積淀于行動中的知識挖掘出來、顯現出來,開發出潛在的智力資源,真正實現減負增效,推動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