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數學教學的基礎,在概念教學中探究概念意義并以之為教學起點,可以更好地利用學生的經驗和認知基礎,實施有效的數學教學。本文試以“認識分數”為例,談談對此的思考。

一、基于“份數”的“分數”概念的意義

“認識分數”教學的基本含義是引導學生認識分數。其中,認識是學習過程,是學生的主動建構過程的重要體現與目標;分數是學習對象,是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建構出來的新的概念。顯然,當研究的目標指向學生時,需要弄清學生在認識分數時需要什么樣的基礎。筆者以“份數”作為學生認識分數的基礎,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學生的世界里,分數是不常出現的,但份數是經常出現的。筆者在施教之前經過調查發現,當下學生對生活中份數的認知首先來自于食物的分配,生活中將一個蘋果分為四份,將一個餅分為兩份,將一根甘蔗分為數份,都是份數的重要體現。

顯然,對食物的分配可以成為建立份數認識的重要現實背景。而有了現實背景作為支撐,學生在理解份數的時候就不會存在太多的困擾,就會將注意力集中到“份數”背后的操作要求——平均分。同時,學生還會基于份數認識,將原先的一個蘋果、一個餅、一根甘蔗等具體的事例,抽象成一個數學意義上的“單位1”,而這恰恰是認識分數的另一個關鍵。

從以上分析明顯地可以發現份數之于分數的認知意義,即基于份數這一熟悉的現實背景,去構建“單位1”、平均分等關鍵概念,從而完成對分數概念的構建,進而達到認識分數的目標。

二、基于“份數”概念意義的教學

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下:

首先,筆者板書“份數”并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會在哪里遇到份數這個概念?

此時學生會回顧自己的生活場景,并迅速將注意力集中到食物的分配上,具體例子如上所述,此不贅述。教師可以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思維由食物分配轉向其他事物的分配。

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在食物分配的過程中,我們其實都是在做一件事情,即將1個(加強語氣)對象分成幾個小的對象。因此,份數都是相對于原來那1個整體(加強語氣)而言的。對于原來的那1個整體對象,我們稱之為“單位1”。這里對于“單位1”的教學是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的思路得到的,盡管最后“單位1”的概念是教師提出的,但學生已經經歷了一個縝密的思維過程,因此教師的講授并不影響學生的建構。

其次,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是不是隨意的分配,都可以得到有意義的份數呢?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筆者講了一個“狐貍分餅”的故事:一個狐貍與伙伴分一個餅,他分了餅的一半給自己,然后將剩下的一半又分為兩半,一半給猴子,一半給兔子。這樣的分配公平嗎?

學生會迅速判斷出不公平,然后基于“公平分配”的認知,由學生指出狐貍分餅的狡猾之處,并得出怎樣分配才公平。在此基礎上,可以得到建立分數概念的另一個關鍵詞——平均分。最后,在上述基礎上跟學生一起得出分數概念的定義。

三、探尋學生認識分數的思維過程

分數概念肯定是由學生自己構建出來的,這個構建過程應當遵循一定的認知規律。筆者在研究“認識分數”時,除了關注引導學生認識這一要求外,也對分數定義中的“份”進行了研究。

實際上結合學生的生活以及通常情況下對分數的理解來看,分數具有“份”“商”“測量”“運算”“比”等多重意義,這些意義當中哪個是最適合學生的?定義中的“份”是不是可有可無的?分析這些問題可以發現,唯有“份(數)”是最適合小學生認知規律的。

學生在建構分數概念的過程中,思維自然地從生活中的食物分配出發,其后又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對不同的例子進行分析與綜合,從而經歷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認識到了“單位1”與“平均分”兩個關鍵詞的含義。隨后,在分數定義的引導之下,完成了從自己的語言向數學語言轉變的過程。筆者以為,這樣的思維過程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包括分數在內的數學概念的教學,都需要認真研究學生的經驗與認知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促成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