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學校實施先學后教的高效課堂后,學生充分預習是先學后教的高效課堂的重要保證。 預習與否,預習進行得如何,將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效果。《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的理念。課前預習的學習方法在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自學能力、張揚學生個性、表現自我等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課前預習這一方法的運用既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促進語文學習所必備的學習技能的形成。那么,語文課應該怎樣預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第一,明確預習任務。教師和學生不能將預習流于形式,要有具體的任務。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總不忘加上一句:“回家把明天要學的內容預習一下。”這句話幾乎成了許多教師的“口頭禪”,但學生知道如何預習嗎?時間久了,會把預習看作一個形式作業(yè),學生會從心理上慢慢淡化,這樣預習的效果如何保證?所以一定要根據課文的特點,明確預習任務。比如:讀課文幾遍,生字詞怎樣預習,查找收集哪些方面的資料等,這樣學生預習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保證預習時間。預習是一個軟性作業(yè),有些學生認為可做可不做,有些教師對預習的檢測也不重視,不留太多的時間預習,有些學生根本沒時間預習,或者只是摘抄一下生字詞就算預習。所以教師在有預習任務時,最好不要布置其他作業(yè),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預習。

第三,指導預習方法。1.單元預習。人教版的語文教材把幾篇同一主題的課文編排為一個單元。這樣的編排具有知識結構系統(tǒng)化,利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優(yōu)化學習過程。按單元預習,可以使學生明確本單元課文的主題,掌握本單元課文的學習方法。2.課文預習。主要采用了常規(guī)預習和重點預習。所謂常規(guī)預習,即學生上課前,都必須解決讀、畫、查。讀:首先,讀懂課文的標題。標題是課文的“眼睛”,它是作者精心思考概括提煉出來反映文章主題和基本內容的精髓,對于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印象。其次,朗讀課文。第一遍,重在鞏固生字讀音,讀通讀順。第二遍,注意文章內容,思想意義,了解文章寫的是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說明的東西。第三遍,注意文章結構和寫作方法。畫:讀時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徹的字、詞、句、段畫出來。可以在書上作標注,有的最好用筆寫下來。查: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搜集有關作者和背景的資料。有些課文出自于大家之手,預習時可以利用手邊的資料、網絡工具對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個了解。這樣能較好地幫助同學理解課文的有關內容。

所謂重點預習,即根據所學課文的不同體裁和知識的不同類型,有針對性地進行預習,除常規(guī)預習外,老師要在課前給學生布置自己去探討解決一些問題。比如:講《梅花魂》一課前給學生布置如下預習題:(1)說說梅花的品格?“魂”是什么意思?“梅花魂”呢?(2)文中寫了哪些人物?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3)課文圍繞著梅花寫了外祖父的哪幾件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4)課文是怎樣來表達外祖父眷戀祖國的思想感情的?(5)“梅花魂”的內涵是什么?中華民族的精神又是什么?(6)本文為什么以“梅花魂”為題?說說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預習的開始,布置的問題簡單些,隨著閱讀的深入,提出問題的難度不斷加大,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閱讀,這樣學生就能通過預習逐步掌握各類文章的規(guī)律,進而提高自學能力。

第四,預習要有檢測。對于預習的檢測要多樣化,不要固于某個形式,讓有些學生乘虛而入,找機會偷懶。可以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對生字詞預習進行檢測,也可只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檢測,還可以對課前查閱的資料進行展示。

第五,要和家長溝通。在培養(yǎng)學生預習習慣養(yǎng)成之前一定要和家長溝通,使家長清楚預習的重要性和方法,在家能督促學生高質量完成預習任務。

“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讓預習真正發(fā)揮出功效,課堂上才會出現“爭先恐后”“百花爭艷”的場面,才能使高效課堂真正實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