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觸動趣點 激發訴求

情感教育是將關注點聚焦在學生的思想感情等意識流的層面上,與認知教育相比較而言,它會更容易觸動學生的思維興趣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訴求。以初中譯林7A的第三單元《Welcome to our school》為例,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學生的校園生活,包括學生在學校里所學習的課程:Music、Math、PE、Geography、History、Art、Biology、Chinese等,學生在學校里一天的常規活動、除了學習以外的其他活動等,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記錄學生日常的生活軌跡,因此,筆者在課堂上會給學生進行人物假設,比如:當與小學同學聚會時,如何向對方介紹自己目前的初中生活等這些話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象,以人為假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場景,顯然地,筆者的這一系列假設逐一拋給學生時,絕大部分同學都表示認同。學生自然地就會被這種情緒觸碰后激發強烈的學習訴求,從而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弱化結果 強化過程

情感教育重視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悟,而不是認知教育中強調學生單元測評、學習成績。因此,與認知教育相比較而言,它有利于弱化最終的學習結果,強化完整的學習過程,從而更好地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去享受英語。以初中譯林8B的第二單元《Travelling》為例,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旅游”,顯然地,這是一個話題性非常高的主題。單元中的很多短語,如tourist attractions、see the beautiful view、have a fantastic time、be interested in、an exciting trip等,都是學生在談論到旅游這個話題時的高頻率單詞。既然如此,與其直接將這些重點短語、句型干巴巴地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去死記硬背,倒不如從情感教育入手,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一次旅游經歷或者在書本上、電視上、網絡上看到的、印象深刻的旅游故事等,不論是親身經歷還是間接獲悉,旅游總容易讓學生感覺好玩和興奮。

三、營造氛圍 鼓勵互助

情感教育既然著眼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訴求,激發學生的分享欲望,那么,教師可以進一步地通過營造氛圍的方式來鼓勵學生之間互動起來,這種情感訴求的相互碰撞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承接上面的例子,在初中譯林8B的第二單元《Travelling》過后,緊接著的《Online tours》...在線旅游,這個話題筆者就采用了小組合作的方式,繼上一單元學生分享完自己的游記或者憧憬的目的地后,這一單元學生就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共同設計一份旅游行程攻略,期間就會涉及到如何選擇搭乘方式、如何在旅游中放松自己、如何玩得更好等。從語法知識的角度來講,該單元的重點表達方式,比如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這兩種語法結構都會在學生討論期間以及最終的成果匯報中用到。顯然地,與干癟地講解或學生自學相比,以這種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共同學習這一單元時,不僅課堂氛圍好,而且學生之間這種相互幫助鼓勵也有利于“反哺”情感教育中關于團結、合作、互助、體諒等情感因子的教育。

四、熏陶文化 內化認知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作為一種外國文化,它與我們的母語,與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大的差異,不僅在表達方式上,而且在思維方式上,都是一種“柔性”的差異(不同于數理化的公式或定理,它會因為每一個人理解力的不同而表現不同)。因此,當筆者在傳授英語知識的過程中,更多地去運用情感教育,從學生感性的思維上去引導,學生就會更容易理解外國文化,同時在這種自我感性催化的過程中得到了英語的一種熏陶與影響,從而更好地去理解英語與中文,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一種差異及其存在的互促價值,同時在這種思維眼界得以開拓延展的過程中,學生對英語的認知也不會局限在要背誦單詞、背誦語法、考試高分的淺層認知上,而是會上升到多學習幾個單詞才能看得懂外國優秀的文章或優秀的影視作品,每一次考試中失利的地方都反映了學習的短板,及時補齊就有助于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等。這對于提高與強化英語素質有著本質上的促進作用。

情感教育對于健全與優化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當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情感教育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過程進步性、團隊互助性以及對國外文化的理性認知性,這實際上是情感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提高著教師的教學效率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