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是推動兒童社會性發展最具動力性的因素之一,在個體的生存與發展中具有關鍵性意義,不僅能夠滿足幼兒的社交需要,也是促進幼兒自我概念和人格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們在幼兒與同伴交往中進行常規教育是幫助幼兒了解和遵守社會生活常規,學會根據常規來進行自我控制,從而使自己的行為合乎社會秩序的教育。常規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約束幼兒的行為,更重要的是使幼兒理解和遵守規則的過程成為他們行為規范化和社會性發展的過程,最終使幼兒實現自律。我們對幼兒與同伴交往中的常規教育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幼兒與同伴交往及常規教育的重要性

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對于兒童來說,同伴的交往影響是深遠的,因為同伴在兒童的社會性發展過程中起著成人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幼兒常規教育是指以維護幼兒的日常生活秩序為目的制定的在集體生活和個人成長中所必須遵循的準則。作為需要融入社會活動中的幼兒,只有在接受人類社會所形成的常規教育的條件下,才能順利地成長。因此,家長和教師必須非常重視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因此,幼兒常規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約束幼兒的行為,更重要的是使幼兒理解和遵守規則的過程成為他們行為規范化和社會性發展的過程,最終使幼兒實現自律。

幼兒與同伴交往中常規教育問題

1.缺少交往技能導致交往中出現違規行為

幼兒的交往過程是不斷出現矛盾、爭執的過程,現在有的教師仍會出現處理幼兒矛盾、問題時的“專制”情況,忽視了引導幼兒學習同伴交往的有效方法。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兩個孩子為某樣玩具或材料發生爭搶、各執一詞。很多老師的處理方法是簡單地了解一下情況,根據主觀看法,要么沒收玩具,誰都不要玩;要么讓給其中一方。看似解決了當時的矛盾,實際上幼兒并沒有學習到有效的處理矛盾和學習交往的方法,以后諸類矛盾依舊會出現。

2.缺少安全感不利于幼兒主動交往

現在的工作壓力和社會壓力給幼兒園教師造成極大的困擾,每天各種活動、游戲、幼兒的吃喝拉撒、安全、備課、教研等繁瑣的事情,難免會出現不耐煩的情緒。面對幼兒交往中出現的矛盾、問題,他們往往會給予簡單、敷衍、粗暴的解決方式,希望盡快解決問題、處理完糾紛。而沒有想到幼兒交往中的矛盾和問題是否有教育價值?沒有認識到交往技能、方法的重要性。讓幼兒覺得一去“告狀”就有壓力就會害怕,覺得老師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疏遠了師生關系,不利于幼兒大膽、主動地與同伴進行交往。

3.缺少自由交往的機會不利于交往常規的執行

有些教師為了減少麻煩或是矛盾的出現,有意識地阻止幼兒的主動交往行為。特別是比較活潑好動、愛惹麻煩的孩子,老師更會阻止他們聚在一起玩耍,或是有意識地將他們分開玩,不讓他們在一組活動,等等。這是對他們自由交往權利的極大干擾和傷害。雖然這樣做可以減少自由交往中可能出現的沖突和矛盾,但是幼兒缺少了體驗自由交往的樂趣,更加剝奪了幼兒協商解決、化解矛盾的機會和方法,不利于交往常規的建立和執行。

幼兒與同伴交往中的常規教育策略

1.通過隨機教育,引導幼兒學習交往的方法

因受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的影響,幼兒與同伴的交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機。老師只有牢牢地抓住這些契機,因“因”施教、因人施教,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幼兒學習與同伴交往的方法和策略。如:娃娃家游戲中,一個孩子將自己的水壺送給同伴使用,過一會又反悔了,又想要回來,同伴不愿歸還而導致矛盾出現,爭執了起來。在了解了事情的經過之后,我們引導幼兒討論這樣一個問題:送出去的玩具可以要回來嗎?有的說送給別人的玩具就是別人的,不能要回來;有的說原來是自己的就可以要回來!有的說可以要回來但是要等別人不玩以后才可以……討論的方式讓幼兒各抒己見,了解大家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學習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明白解決問題可以有很多種方法。最后經過大家的一致認可,決定形成這樣的共識:送給別人的東西就是別人的,如果還想要玩就只能征求同伴的同意或是等到同伴不玩以后自己再玩。引導幼兒理解搶奪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發生矛盾和問題時,應該采取合理的方式與同伴商量解決,可以采取等待、輪流、交換玩的方式。

2.通過角色扮演、游戲、文學作品來學習交往方法

游戲是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要充分發揮它的教育功能。我們通過游戲活動、角色扮演或是學習文學作品來幫助幼兒了解他人是如何與同伴交往的,當他人遇到交往中的矛盾和問題時是通過什么方式來解決的,要以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為前提,學習正確有效的交往方式。

3.通過交往策略的學習,減少交往中違規行為

交往策略的學習不是簡單枯燥的教授,而是在實踐交往中慢慢摸索發展起來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為幼兒創造良好的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鼓勵他們與同伴交往,自主選擇同伴、選擇游戲方式等。我們要提供充分的時間、空間讓幼兒一起游戲,一起開展各種需要合作的活動,讓他們在互動中體驗交往的樂趣,學習交往的技能,理解交往的基本規則。教師要及時捕捉到幼兒交往中的矛盾、沖突,并能客觀地利用這些矛盾,而不是主觀地批評和制止幼兒的沖突,要讓這些矛盾充分發揮它本身的教育價值和意義,我們要積極引導幼兒觀察矛盾造成的后果,回顧產生矛盾的過程,討論我們處理沖突時的方法有什么問題?要讓幼兒弄清楚問題并引導幼兒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再加以梳理、補充和糾正。

4.家園共育,為幼兒的交往創造環境。

幼兒良好的人際關系離不開交往技能的提高,這單憑教師的指導是遠遠不夠的,家長的參與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首先,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模仿交往行為的對象。他們會從家長那里學習和模仿到與人相處的方法和策略,這就是成人的榜樣作用。模仿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和家長的言行舉止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幼兒,家長待人處事的態度、方法會給孩子帶來深遠及重大的影響,并伴隨幼兒的成長。其次,家長可以幫助幼兒創設適合與同伴交往的環境。家長可以讓孩子與同伴相處,在相處中教給幼兒交往的策略和方法。當孩子與同伴交往中發生矛盾或問題時,即便孩子受到傷害,不能一味地從自身的得失出發,而是要幫助孩子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學習如何協商、解決問題和矛盾。這樣幼兒在與同伴交往中學會不斷積累經驗,提高交往能力,減少同伴交往中的違規行為。

5.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保障幼兒交往的順利進行

成人應為幼兒提供溫馨、安全、接納的心理環境,讓幼兒毫無壓力地去主動交往,這種心理環境有利于讓幼兒在交往過程中采用積極的態度,為他們的成功交往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和動力。當幼兒在被鼓勵、支持的環境中交往時,他們更愿意交往,更容易成功交往和被同伴接納。在幼兒交往過程中,老師的及時幫助、給予受委屈的幼兒以安慰,通過肢體、語言上的接納、信任和鼓勵,會給幼兒極大的鼓舞和信心。

6.滿足幼兒成功感的需要,增強幼兒主動交往的信心

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從剛開始入園時的不會與同伴交往,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讓、合作和分享,到慢慢地在集體生活中通過學習不斷地成功交往……當他們體驗到成功交往的喜悅后,他們就會更加主動積極地和同伴交往,這是非常好的良性循環。成功的交往強化了幼兒良好的交往行為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