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聽生命拔節的聲音——記陜西省教學能手、特級教師賀淵
作者:本刊記者 楊曉青
發布時間:2017-01-17 10:35:2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生命因事業有成而精彩,人生價值因堅持而不斷提升!”翻閱賀淵的教師日志,首頁兩行清秀的字跡映入眼簾。
“我太平凡了,真的能接受您的采訪嗎?”采訪中賀淵不時捂著嘴巴,靦腆地發出咯咯的笑聲,年輕、樂觀的心態讓人根本看不出這是一位在教師工作崗位上耕耘了30個春秋的老革命。
一、在提升自我的過程里尋找幸福
“從師范畢業到現在,我一直摸爬滾打奮戰在教育第一線,每天面對學生都要思索很多的瑣碎問題。每當有學生向我提問,我都會認真傾聽、反復思考、耐心解答,時刻調節自己的心態,不讓自己產生職業倦怠,同時,通過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并及時運用到實踐中。每當看到學生眉開眼笑,我便非常欣慰,這就是草根教師的幸福。”誠然,一線教師每天面對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用平常心以及最大的耐心去對待自己的學生,當然還有自己,而對待自己的這份耐心則體現在自我的不斷努力提升中。
剛畢業時,賀淵被分配到農村寄宿制學校教書,每天除了正常上課外,業余時間她就苦練基本功:找來小黑板練習粉筆字,寫了擦,擦了寫,不厭其煩反復練習,從不間斷。有時還請教有書法造詣的老父親指點,他從字的間架結構到運筆一一指導,這份修煉讓年輕的賀淵明白:寫字如做人,要端莊大方,勻稱而協調,規范漂亮。
為了練好普通話,賀淵常常利用休息時間翻閱《新華字典》,對每天的教學設計內容逐字標注拼音,試著用普通話一個字一個字地練習。平時一有時間她便聽電臺播音員的發音,默默地跟讀,不斷地更正自己的發音,最終她的普通話測試過了二級甲等。
為了提高教學成績,在學生沒有任何課外學習資料的前提下,中期和期末復習的時候,她一個人坐在辦公桌前靜靜地在鋼板上刻印數學試卷,一筆一畫,工工整整,生怕寫錯一個漢字或者數字符號,然后輕輕地打開油印機,用滾子一下一下把一張張試卷整齊地復印出來,再分發給每一個孩子,通過測試,摸清孩子們在學習上存在的漏洞,然后有針對性地輔導,對個別學困生還要面對面耐心反復講解。
“我知道,教育是一門‘做’的學問,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在‘做’中‘育’,才是‘真育’。”回憶剛做教師時的自己,賀淵的眼神里充滿熱情與堅定。
經過三年的磨礪,賀淵終于有機會代表學校去縣城參加“青年教師課堂大獎賽”,因為她的課除了教學設計科學、合理以外,她的教學基本功也得到了評委的認可與贊賞,執教生涯里第一次榮獲“綏德縣小學教師課堂教學大獎賽一等獎第一名”。
“我第一次嘗到了教學成功的喜悅,捧著那張比巴掌大一點兒的‘紙’時,我流淚了。只有我心里最清楚,那不僅是辛勤付出后辛酸的淚、收獲的淚,更是品嘗成功時甜蜜的淚、感激的淚。從此,成功的喜悅促進了我更大的工作熱情,我視這張紙為寶,常常以它鞭策自己,要更加勤勉地工作。”
賀淵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堅持向一線的小學教師學,向精彩的教學錄像學。”一招一式,一顰一笑,賀淵都用心地反復揣摩著,漸漸地,她心中的路更寬、更明了。鄉下那幾年自由成長的日子和敢于執教公開課的經歷,培養了賀淵的自信,鍛煉了她的勇氣。畢業五年后經過層層考核,賀淵順利地獲得了榆林地區“教學能手”稱號。
1995年,賀淵從農村來縣城小學教學。新環境,新面孔,賀淵處處擔心落在別人后面,于是她更加吃苦,更加用心了。“我開始追求高效課堂,我千方百計搜尋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聽過很多示范課,力圖借助他們的成功經驗,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辟出一條捷徑,少走一些彎路。剛開始時,我曾對‘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結構嚴謹’‘語言過渡周密’‘板書科學合理’‘時間控制得當’等孜孜以求。總認為一堂好的數學課應該密不透風、滴水不漏;應該天衣無縫,無可挑剔;應該精雕細琢、完美無缺。那段時間,我把自己搞得好辛苦,就像演員進行嚴格的排練一樣,反復背教案,掐準時間,有時候幻想說完課堂結束語的最后一個字時正好下課鈴聲響起;牽著學生按照排練的環節一步步往下走,不允許‘跑偏’,更不允許‘出錯’,學生一旦稍有‘旁逸斜出’便‘遭到封殺’的臨戰狀態。就這樣持續了一年多,第一次有機會去外出聽課,感受鮮活的課堂教學,專家們的精彩講座讓我茅塞頓開。我此前所謂的結構嚴謹、由易到難,只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用成人的眼光來預設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僅僅是被當作了一個被動的接受者,看上去流暢的教學過程背后,其實掩蓋了學生學習的本來面目。之后我不斷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力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充滿活力,教學效果也不斷提高。”1999年、2011年賀淵先后兩次參加了陜西省教學能手大賽,均獲得“教學能手”的光榮稱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二、在扎根研究的工作中體驗幸福
平日里除了靜心搞好日常教學外,賀淵會潛心研究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近幾年,她積極參與“校本小課題研究”工作,以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為目標,對自身工作進行自我觀察、內省、反思、探究與行為跟進。
在教一二年級時,在課堂教學和聽課過程中,賀淵發現大部分孩子愿意表現自我,而不善于傾聽老師和學生的講解,于是她就針對這一現象研究了《培養小學生傾聽能力的實踐與研究》,在平時批改作業和試卷時,發現孩子做題時不把審題當回事,她就研究了《培養中年級學生審題能力的實踐與研究》;為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能,她參與研究了《小學數學教學評價多元化的實踐與研究》等。同時她堅持閱讀教育理論和專業書籍,研究名師的教學經典案例和觀看視頻資料,跟蹤各種教育教學雜志期刊,關注專業網站,尋找理論與實踐的“連接點” 。
“無論是遨游書海,還是徜徉網絡,都是學習積淀的過程,豐富自我的過程。經典的書籍能夠持久地激發人的力量。通過小課題研究不斷提升了我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我體驗到了當老師的樂趣、價值,找到了自信,現在小課題研究成為我的一種自主自覺行為,通過小課題研究,我找到了專業發展的新基點,成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慧、有悟性的教育實踐主體。”
正是小課題研究為賀淵提供了一條螺旋上升的內在發展之路。沿著這條路,她虛心學習,廣泛吸收先進教育理念,不斷進行研究和創新,更新自身教育教學理念,改變原有教學方式,她的教學狀態也漸入佳境,踏上了一條幸福的教研之路,慢慢地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過渡,最終逐步發展為專家型教師。
“課上我關注學生更多了,組織更為靈活了,學習更加實在了,活動更加具體了,評價激勵更加豐富了,資源的利用更加多彩,學生的參與面更廣,課上的訓練更科學。通過小課題研究,課上,少了隨意,少了死板,少了自我中心,少了說教,更多的是實在,是活力,是收獲。”
近幾年賀淵把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寫成文字,有40多篇文章發表在《中小學教師培訓》《教學隨筆》《教育科研論壇》《中小學校長》《現代中小學教育》等國家、省、市、縣級報刊上,七項成果獲得了省市一、二、三等獎,教育教學論文也頻頻獲獎。
“這些成績的取得讓我再次感受到了成功的幸福,我找到了一條通往教育的幸福之路,那就是研究之路。”賀淵看著自己的研究成果長舒了一口氣,滿足地說。
三、在幫助教師取得進步時分享幸福
“賀老師在業務上特別精益求精,對待學生永遠那么有耐心,確實是我們青年教師學習的榜樣。2014年我在準備陜西省教學能手比賽的時候,賀老師在教學理念、課堂組織、課堂評價、自我研修等方面給了我好多寶貴的指導,沒有她肯定不會有我今天的成績。”綏德二小的年輕教師崔歡接受采訪時這樣評價賀淵。
“站在路邊為別人鼓掌的人更值得尊重,我愿意做這樣的一個人。”確實,只要青年教師需要賀淵幫助,賀淵都會盡力而為。
賀淵經常告訴年輕教師:在這個青春恰好的年齡里,行動成就夢想,堅持就有收獲。栽培自己,不一定要靠別人,每天都努力著,讓自己的課堂充滿著生長的氣息,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栽培。對自己要求“狠”一點,在自我逼迫中,才能獲得專業發展所需要的動力。對自己要求“嚴”一點,在自我反思中,才能獲得專業發展所需要的食糧。對自己要求“高”一點,在自我彰顯中,才能獲得專業發展所需要的自信。在身體與精力允許的情況下,要多做點事,為自己積累經驗,打造底氣。在適合奔跑的年華里,要努力向前一步,不論結局如何,至少過程就是華麗的篇章,只有這樣,才無愧于即將逝去的青春,才讓自己的前行之路更寬闊。
“每每看到我指導的青年教師在課堂上神采飛揚、游刃有余時我感到幸福;每當看到他們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出色完成教學任務時我感到幸福;每當看到他們的教學成績穩中有升時我感到幸福;每每看到我工作室的教師在勤奮努力下取得各種榮譽時我感到幸福;每每看到我指導的剛畢業的特崗教師面試成功時,我特開心,很有成就感。因為這是人生大事,是直接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面試,所以我更幸福!”
2015年1月賀淵被確定為陜西省首批教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她心底的那份“自我成長的訴求”再次被點燃,她開始思考、規劃未來的成長之路。在擁有了自己的名師工作室,吸收了15名教師后,賀淵開始科學規劃,組織團隊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在實踐中認知理念,轉換行為,向著“能上課、能表達、能研究、能策劃”的目標努力前行。
四、在勤學、善思、游學中讓幸福永恒
(一)勤學以修身。工作室成立后,賀淵倡導大家恪守“修身自悟”的原則。要求工作室成員讀好書,“因為讀書是長久的備課”。“一個內心豐富、有積淀的人,當他想利用這些知識的時候,就好像胸中有無數只美麗的蝴蝶,放飛是必然的,展示美麗是一定的。”
賀淵提倡教師一定要有教學主張,教學思想。工作室采用“閱讀·思考·交流”的方式,先后分享了《做最好的教師》《優秀教師悄悄做的那些事兒》《教育走向生本》等書,不僅拓寬了教育視野,更重要的是保持內心的淡定,恪守職業尊嚴,同時,通過不斷的學習、讀書,使課題研究更科學,成果更先進,效果更明顯。
(二)善思以篤行。團隊成員扎根常態課,借助課例研討,緊緊圍繞“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行為改進”這個生本理念,在“初教——研討——定教”的研修過程中反復磨煉,建立課例研討與深度研究之間的關聯;“凝眾人智慧,研專業困惑,集百家之長,分享你我思想,讓我們因交流而成長”成員依托名師工作室網站,記錄自己的課堂,及時反思得失,研修學習和讀書心得,以思導寫,以寫促思;工作室還盡力搭建成員展示的舞臺,提升團隊成員的綜合素養。最終使團隊成員明白教學不是教師的才藝表演,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服務者、促進者、激勵者。課堂上用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用活動激發學生的競爭,用評價激勵學生的發展,把贊美還給學生,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
(三)游學以立言。工作室成立一年多以來,各位成員多次到薄弱學校開展送教活動,同時還承擔市“名師大篷車科研送教下鄉活動”和“綏德縣骨干教師培訓活動”,充分發揮了區域帶動、輻射引領作用。團隊先后赴橫山、子州、米脂、榆林、神木義合、滿堂川等地作教師專業成長及課堂教學專題報告,把專業技能、專業品質和更多的人分享。
“我希望學生會因為我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正是抱著這樣的愿望,賀淵在她的教育之路上且行且思,每一個腳步扎扎實實。她先后獲得陜西省特級教師、陜西省教學能手、榆林市突出貢獻專家、榆林市教學名師、榆林市首屆好教師等稱號。她的團隊成員莊孝成、高娟教師獲得省首屆學科帶頭人稱號,崔歡、任琴琴教師獲得省級教學能手稱號,王玉娥、馬蓉教師獲得市級教學能手稱號。他們辛苦著、快樂著、創造著、收獲著、幸福著,他們靜靜地傾聽著自己生命拔節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