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國學經典 弘揚民族精神——岐山七〇二學校國學教育的探索與思考
作者:李廣岐
發布時間:2017-01-17 14:12: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七〇二學校位于寶雞市岐山縣蔡家坡鎮,是一所九年一貫制縣局直屬學校。她經受著厚重的周秦文化浸潤,沐浴著現代文明的洗禮,經過學校一班人馬的打拼,現已成為一所教學設施完備、辦學理念先進、社會認可、家長放心、學生滿意的學校,是我市國學教育基地。學校憑著創新的教育理念始終走在課改的前列。學校的國學教育又是一枝盛開在周秦大地上的奇花。
一、研討意義,明確方向
國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著中國人的道德取向與智慧,對于塑造人的靈魂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學校領導在全面實施“高效課堂”教學初見成效之后,又向新的目標奮進。校長顏宗喜在校務會上提出,在小學進行國學進課堂實驗,并對國學進課堂的意義進行了論述: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睂W習國學、普及傳統文化,正是樹立向上向善的價值觀、營造真善美道德境界的重要舉措。在小學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于是學校組織一班人馬進行研討,論證國學進課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明確了國學進課堂對學校的意義:
1.國學進課堂有利于推動師生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協調發展。國學進課堂,特別是進入小學課堂將會引起家長的關注,進而對全社會開展國學學習起著積極的輻射帶動作用。
2.國學進課堂是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我校開展高效課堂已初見成效,現步入常規階段,國學進課堂不但能更好地鞏固高效課堂成果,而且能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加大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為振興和提升我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3.國學進課堂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誦讀經典,有利于促進學生智力開發,進行國學教育,會養成孝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有教養的良好習慣,能提高學生注意力、記憶力,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寫作能力和道德修養,促進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4.國學進課堂是創建特色學校的需要。我校現有夢想、書法、繪畫、科技、音樂等社團小組二十多個、涉及學生一千三百余人,這些小組使我校學生的課外生活異彩紛呈。國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寶貴資源,通過國學教育將使我校更加輝煌。
方向明確之后,學校積極籌措,建造國學教室,置辦國學桌凳,置買古人服飾,將國學課排入課表,上課時,把學生帶入國學教室,讓學生穿上古人的服飾,感悟古人情懷。
二、活動引領,開創局面
讀書月是我市進行的一項長期活動。2016年的讀書月活動,市教育局有新的舉措:讀書月、國學教育、文化名人進校園一并進行,并且舉行盛大的啟動儀式。學校領導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它會開創學校國學教育的新局面。于是就將舉辦啟動儀式的任務承攬下來。經過師生的努力,啟動儀式于4月1日在校園如期進行。這次的啟動儀式有以下特點:
1.規格檔次高。副市長武軍、市教育局局長蘇永興親臨會場。岐山縣委、縣政府、縣政協、寶雞市各縣區教育局、寶雞市各縣區學校均派人參加。這些在學?;顒又惺呛苌儆械?。
2.文化名人多。寶雞市作協主席李巨懷等二十多名文化名人參加了這次活動,并現場進行了展示。
3.活動方式活。有演出、有講座、有展示、有互動,書法名人在校園親自揮毫潑墨,展示國寶的藝術魅力。這些使活動真正接了地氣,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真切的感悟。
4.活動規模大。參會的人數多,并且來自四面八方。學校演出的節目也是空前盛大,師生同臺演出,誦讀人數多達千人。
5.節目質量高。千人誦讀節目經過師生的精心排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老師學生同臺演出:前面老師身著漢服,在抑揚頓挫的誦讀聲中,時而翩然起舞,時而觥籌交錯,他們活生生地把《詩經·鹿鳴》展示在大家面前。后面八個方隊組成千人誦讀隊,時而單隊誦讀,時而千人而和,配合著老師的演出,高潮迭出。這個節目選送寶雞市參加比賽,是岐山縣唯一的一個獲獎節目。
這次活動在學校乃至社會反響很大。在學校引起了轟動。校領導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蝴蝶效應”。于是,學校抓住機遇,全面展開了國學教育活動。并在小學進行了國學賽教,賽教活動將學校國學教育推向了高潮。
三、開展活動,收獲喜悅
學校開展國學教育活動,有效推動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使學生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收到了喜人的效果。
1.有效利用了教學平臺
學校國學教學起步早、動作快。設有國學教室,四周墻壁上飾有古代書簡圖案,書簡上寫有國學經典名句;配有國學桌凳,桌凳古色古香,樣式同古;置有古人服飾,讓國學優勝者穿上古服感受古人的風采,并且給他們照相,將他們的照片貼在教室,以此來感召學生。一走進國學教室給人一種別樣的情懷,使人感到這就是一個絕佳的學習場所。學校將國學課排入課表,小學全員參與,涉及面廣。這樣使學校小學的全體學生感受到了國學的魅力。學校的老師能充分利用這一平臺,以此來進行有效的國學教學。
2.分清了國學與語文的界限
國學是個新的學科,沒有現成的模式。有的老師把國學與語文分不開,國學課上成了語文課。于是學校組織研討:聘請市國學研究會會長李巨懷、縣國學名人上官棟等人指點迷津,學校成立國學教研組進行研討,對全體老師進行國學課程培訓,上公開課進行實驗。經過努力基本弄清了語文與國學的界限: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而語文則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
就內容而言,國學是以儒家的經典為主的,特別對小學來說,它是《三字經》、《笠翁對韻》等。而語文則涉及的范圍很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及。就功用而言,語文它是一種工具課。它是指語言和文字。它是人們傳遞信息表情達意的一種符號。我們學語文,就是學會用這種符號表達自己的情感。它的終極目標有兩個:其一,就是學會鑒賞,要知道別人說什么;其二,學會表達,把自己要說的話清楚、巧妙地表達出來。它是提高學生的智商。國學則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教會學生做人,終極目標是提高學生情商。但在一定程度,語文和國學是無法區分開來的。語文就是國學的一部分。國學之所以稱之為國學,是因為它蘊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是能夠代表中國的學問。而語言文學是讓中華民族來了解國學的,所以說,想深入了解國學,學好語文是必要的。
3.突出了國學的育人功能
經過研討老師明確了國學的本質。老師講國學時,能夠定位于國學,很好地把握了國學育人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品格教育,促進學生的情商轉變,無論是解讀文本還是習題設置、拓展延伸都是圍繞著“育人”這一主線來進行。張慧老師在講黃香溫席的故事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怎樣對待剛下班回家的父母;李文祥老師在講孔融讓梨時,讓同學談自己怎樣與姐姐哥哥弟弟妹妹相處。整個教學都是在轉變學生情商中進行。
4.搜集了豐富的教學資料
課前準備充分,資料廣泛,知識性、趣味性、時代性突出。備課時,老師能充分挖掘文本內涵,對文本涉及到的年代、人物、風俗、禮儀等進行詳細的梳理,結合學生實際去粗取精,做出必要的選擇。并且結合實際,拓展延伸,用多媒體展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資料。在資料的選擇上,可以說是異彩紛呈:有古人的軼事,有今人的風采,也有新近發生的新聞熱點。老師們將這些資料用于自己的課堂豐富了課堂教學、開闊了學生視野,同時也很好地展示了教師的知識積淀。正因為老師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使學校國學教學精彩無限,也增加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對國學的喜愛。
5.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充分是學校國學教學的一大亮點。整個國學課堂,可以說是學生的天地:學生讀、學生說、學生談感受、學生相互討論。學生真正是課堂的主人。老師則是一個導演。在短短的40分鐘時間內,學生發言人數最多的50人次以上,最少的也在30人次左右。老師將整個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展示自己的風采,使學生在展示中找回自信,從而樹立起主人翁意識,轉變思想道德觀念。同時,也體現了國學的實踐性特點。
6.點燃了學生的學習激情
國學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只有有了情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國學教學中,老師不管是朗讀、釋義,還是啟發學生都具有高超的藝術。教學設計,老師們精心謀劃、各具千秋。將學與議、議與做有機地結合起來。有的老師讓學生朗讀,有的老師讓學生講述,有的老師讓學生表演,有的是單人完成,有的是小組合作,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收到良好效果。特別是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老師們的方法多樣:有的用肢體語言,有的給一個溫馨的眼神,有的給小組一朵小紅花,有的給學生手上貼個小貼貼。讓每一位在教室的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在關注著自己、老師在愛著自己。學生也就在課堂上敞開心扉,道出自己的心聲:有的講了自己以前的錯誤,有的談了自己現在的打算,有的說了自己將來的理想,老師及時予以點評。這樣,使國學的情感教育落到了實處。
7.結合了學生的實際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轉變學生的思想,轉變學生思想是要從實際出發的,而不是假、大、空的說教。學校國學教學中,老師能結合國學文本的內容,將本土文化、學生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岐山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老師們能大量搜集本地古今名人軼事、禮儀風俗、英雄故事,用這些身邊的材料感化學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列舉學校、家庭、社會中的常見現象,讓學生結合國學內容進行分析,明辨是非。老師們讓學生就不完成作業、亂扔垃圾、打罵同學、頂撞家長、不遵守交通規則等這些身邊的小事、生活中的實事結合國學文本進行分析,做出是與非的判斷,從而解決了生活中實際問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轉變。
四、遭遇困惑,尋求良方
在國學教育中我們有了收獲,但也遇到困惑,期盼同人指點迷津:
1.在國學教育中,怎樣才能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別是情感教育它是需要全方位地進行。而學校教育僅僅是一時一地的教育。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在家庭、在社會時間還是比較長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社會對孩子的影響不可小覷,如果家庭、社會不能很好地結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有效教育,那我們學校進行的有限的教育只能是杯水車薪。
2.怎樣發揮國學教育中的語文功能
國學是有文本的,對文本的解讀需要語文知識,但對文本解讀過細,國學就成了語文,但如果解讀不夠,學生就難以理解文本內容。那么,這個度,究竟如何把握。
3.怎樣落實國學的實踐性功能
國學的最終目標是實踐,而不是讀經典、背名句、記典故。而課堂上是給學生一定的理論知識,怎樣將這些落實在實際行動中,在現實生活中怎樣運用這是我們探究的一個實際問題。
4.考核機制怎樣制定
國學既然是一門學科,那就要有考核。國學是轉變學生情商的,它是注重行為落實,這究竟用一個怎樣的標準來衡量呢?這就需要我們去探索、研究和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