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貝多芬第28首鋼琴奏鳴曲OP101屬于其晚期“五大奏鳴曲”中的第一首,本文對這首作品從創作背景、曲式結構、調式調性、復調手法等方面一一進行了分析,期望能讓讀者對貝多芬晚期的創作理念與技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關鍵詞】晚期奏鳴曲 抒情性 無終止旋律 賦格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集巴洛克時期到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鋼琴音樂創作之大成,發展和提高了現代鋼琴音樂的表現力,開創了浪漫派音樂的先河。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創作基礎,奠定在承繼海頓與莫扎特的傳統奏鳴曲式上,但他在樂曲的結構和音樂內容的表現上,又注入個人復雜獨特的情感,并進一步開拓出新的創作手法——主題個性鮮明、和聲富于動力、節奏簡明堅定、旋律生動多樣。

奏鳴曲OP101、OP106、OP109、OP110、OP111這五首都是貝多芬晚期的奏鳴曲作品,每首都堪稱經典之作。這五首曲目因為在創作傾向上的統一性而被人們稱為貝多芬晚期的“五大奏鳴曲”,可以說是貝多芬一生鋼琴創作的總結。這五首曲目每一首自身都成為一個整體,又與晚期其他作品有著緊密的聯系。貝多芬晚期的“五大奏鳴曲”在曲式和內容方面都具備宏大而氣勢磅礴的風格。曲式結構已放在次要位置,以一種更復雜、靈活和富于變化的形式,來表達復雜的情感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創作已從早、中期的那種強烈、充滿矛盾開始向自我反省、追求超凡寧靜的精神升華的境地轉變,預示著浪漫主義時代的到來。貝多芬晚期作品的音樂風格與他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化思潮、個性特征以及他的內心世界是分不開的,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充分認識其晚期作品,才能在演奏中正確地把握音樂的精髓和風格特征。

奏鳴曲OP101寫于1815—1816年,1817年初出版。這一時期貝多芬個人生活十分不幸,弟弟去世,領養9歲侄子卡爾,他為貝多芬帶來了后半生的困擾,他的主要贊助人相繼離世,再加上耳疾的惡化,只能筆談,這幾年間只寫了這首作品。OP101是一首具有濃厚幻想風格的奏鳴曲,有著溫柔抒情的感情。它的“系列形象的抒情性基礎”[1]表達了貝多芬晚期創作中極為根本的傾向:抒情性風格代替了原來占統治地位的英雄性風格,他著力突出了抒情性和民歌的韻味。

第一樂章(相當活潑,帶有極其真摯的情感,A大調)

該樂章為奏鳴曲式,貝多芬把它寫得異常簡練,只有102個小節。蘭茲在他有關貝多芬的德文著作中轉述了辛德勒①的見證,他證實了貝多芬給奏鳴曲OP101的四個樂章寫下了如下的標題性解釋:第一樂章《幻想性的感覺》,第二樂章《行動的召喚》,第三樂章《幻想性感覺的恢復》,第四樂章《行動》。此外,還保存了辛德勒的另一見證:貝多芬在委托鋼琴家弗列斯布格演奏鋼琴奏鳴曲OP101時,指出這首作品有著豐富的詩意,是一首極難演奏好的作品。由此我們可以推想,貝多芬的“幻想性的感覺”是對頭腦中一些隱隱約約的意識的探究,對人性最深層的潛意識的詢問。這一樂章的特點是任何地方到尾聲都沒有心滿意足和結束的感覺,為了表現這種時斷時續的“夢境”,貝多芬在這里采用了一種新的旋律寫法——“無終止旋律”,這是由一個旋律性或節奏性動機發展出來的不間斷的橫向線條,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加入新的動機素材,也不背離主導動機的原始個性。以這種難以劃分的、不間斷的旋律線來表現延伸著的感情發展色彩,這種旋律寫法為浪漫派音樂創作樹立了榜樣。

例如OP101第一樂章7—13小節,展開部使用了切分節奏,切分音成為全曲的脈動。展開部和再現部繼續加強了呈示部充滿感情的歌唱,在這里不可避免喚起人們對門德爾松無詞歌風格的記憶,音樂經過對幸福和諧的幻想,然后是不安和激動,最后整個樂章以美妙幻想的感覺結束。

第二樂章(活潑的進行曲,F大調)

本樂章與第一樂章風格形成強烈的對比,仿佛一聲怒吼在耳邊響起:“行動起來”,而進行曲節奏的運用說明了:“站起來,走”。就這樣,夢幻者被硬拖出他的夢境,對現實采取行動,音樂充滿了剛毅飽滿的精神,貝多芬在這里使用了一個與第一樂章調性關系很遠的F大調,F大調是一個明朗堅定的調性,很好地表達了這一段的音樂風格。接下來的中段(三聲中部)與主要部分性質相反,它是寧靜、恬淡的。這個三聲中部幾乎全用二聲部寫成,從頭至尾用自由結構的八度卡農。貝多芬在其晚期奏鳴曲中,常常把左右手遠距離分開,例如87—92小節,這些句子以極高和極低音區混合,給整個織體以虛無縹緲的色彩。

第三樂章(緩慢,憂郁的a小調)

本樂章和作品53號奏鳴曲第二樂章相同,具有末樂章前序奏的性質。“這是貝多芬最深情、最美妙、最動人的篇章,已經預示著肖邦夜曲的織體寫法。”[2]整個慢板彌漫著一種柔和的愁緒,對靈感的渴望、內在的激情、苦痛等情感的交織在這里得到體現。慢板已不是幻想,而是陷入現實的悲哀和不安。慢板的音樂非常貝多芬式,但同時流露出受巴赫影響的痕跡,貝多芬在那時非常迷戀巴赫。“這里可以聽到《半音階幻想曲》(BWV903)中巴赫裝飾音的遙遠的回聲。”[3]在第20小節C大調主和弦上出現了一個不大的華彩部,這個華彩部回到第一樂章的第一個主題上,這個主題似乎猶豫不決,經常被休止符和延長號打斷,貝多芬好像無法決定是開始重復第一樂章,還是轉向新的素材,經過片刻猶豫以后,便作了決定:上升的string(加緊的,加速的)引向急速下降的A大調音階,這以后開始了D,升D和E三個音上連續不斷的顫音。在顫音的下面左手奏強有力的和弦,這4小節是速度型引子,他引出了情緒突變的、歡快果斷的快板。

第四樂章(快速,但不過分,堅定的A大調)

末樂章又回到奏鳴曲式,充滿歡樂感的主要主題由高低聲部之間的卡農模仿形成,仿佛是人們在嬉鬧和追逐,然后是左右手互換并加以反復,例如1—17小節。副主題溫柔甜美,以單旋律開始,經過二聲部并逐漸擴大到四聲部,這里的音樂很親切又富于張力。

展開部由賦格段取而代之,在這里貝多芬把主題的歌唱性與復調對位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它的賦格主題,在外形上類似于巴赫的主題,而音調卻有著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呈示部的寫法是典型賦格曲的模式:主題—答題—答題—主題,幾乎沒有連接部分,并且使用固定對題。整個展開部從a小調開始,由主要主題發展而成,結構較自由沒有重復。再現部從第205小節開始,主題首部以加厚和聲出現。再現部的發展更加無拘無束,在連續十六分音符進行中開拓出音域寬廣的雙層隱伏聲部,在第243小節處又插入符點音型的新素材。這首賦格曲最主要的特征是賦格的呈示經歷了從嚴格到自由,從嚴緊到寬松的展開,掙脫了傳統賦格形式的束縛,從而獲得了更廣闊的表現空間。

這個末樂章曲式十分自由,有一個慢速的引子引出了包含一首賦格的奏鳴曲快板樂章,音樂表現了人民歡樂的場景。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OP101的創作與當時的時代背景、貝多芬的生活狀態、健康問題、人生觀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表現出內省性風格的基本特征——深刻而富有內涵的音樂思想,自由的音樂形式,為了擴展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表現聲樂、交響樂、室內樂的音響效果。在這里音符只是音樂的外殼,人類的情感和思想才是內容。

注釋:

①辛德勒:貝多芬的學生。

參考文獻:

[1]羅曼羅蘭:《貝多芬傳》,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2]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修訂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3]蕭韶:《德奧古典音樂大師經典指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