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理工學科屬于以邏輯思辨為主的一種認識方法,而用藝術理解世界的方式總是與感性的、頓悟的形態聯系在一起,二者之間鮮有交叉與碰撞。而藝術教育恰恰是聯系各種學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藝術的根本目的就是認識自然、理解自然。它本身的發展規律和基本構成也是自然的一個部分,也必須遵從自然規律。藝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將一切為人服務的功利化視角擴展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高度,承認人是自然的一個部分。專業藝術院校在相關技能的培訓和傳授中應當注重生態化,作為素質培養的藝術教育課程在不同學科交叉上應注重生態化。

【關鍵詞】藝術教育 生態 學科交叉

從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藝術與科技之間的關系并不是我們從前所理解的那樣處于二元對立的狀態,其融合與碰撞往往是創新與發展的源動力。二者之間的相互割裂極大地破壞了學生人格培養和成長的完整性,一種符合自然規律并且能持續地為其提供營養的精神層面的生態系統遭到了破壞。而藝術教育恰恰是聯系各種學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藝術(包括戲劇、音樂、圖畫、舞蹈等)要在其中發揮一種核心輻射作用, 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也因為藝術的輻射, 變得更有趣味, 老師愿意教, 學生愿意學。因為整個教學過程本身, 已經不是死的知識的灌輸, 而是智慧的點燃, 是使整個教學成為一個充滿奇妙的感覺、想象、思考和解決問題(頓悟)的過程[1]”。

隨著專業高等藝術院校和綜合大學對藝術專業的不斷擴招,藝術教育仿佛迎來了“黃金時期”,畢業的藝術生越來越多,在社會上從事藝術事業的青年人越來越多。然而這一切均是以教育產業化為其根本訴求,在校內的教育質量和畢業生所掌握的技能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大背景下,眾多始料未及問題開始出現。因此,怎樣以一種生態觀的視點審視當下的藝術教育是目前更為急迫的問題。

專業藝術院校在相關技能的培訓和傳授中應當注重生態化

我們知道,藝術的最終目的絕非功利性的,如果否認這一點,藝術的創新也就無從談起,它是人類理解自然、表達自身之存在的一種重要的途徑。這一基本的前提往往被我們所忽略,無論是學習藝術的學生還是傳授藝術的教師,在藝術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均將藝術與技能畫上等號,并將其作為獲取利益的工具。

究竟是“以技入道”還是“以理入道”,爭論由來已久,但藝術創作是如此之復雜,一門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并融合了創作者感情,以創新為根本目的的學科并不能簡單地以現有規則和標準來衡量,因為“技”與“道”在不斷變化之中,否則就會陷入從一種限制走入另一種限制的尷尬境地。因此,盡管術有專攻,但是以工具理性的觀點理解并實踐藝術教育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學生的潛力和對美的把握能力是一成不變的,就像深藏于地下的礦藏,是確定的。只要使用某種正確的方法就能將它發掘出來,從而成為成功的教育和教學。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學生就是一張白紙,灌輸什么就會出產什么,灌輸的知識越多就越成功。但是在現實的藝術教育中,這兩種方法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原因在于藝術創造不是簡單復制,它必須包含不斷的、內省式的再創造。

在專業院校的培訓和傳授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以符合自然規律的手段,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潛力,鼓勵他們向未知的領域探索。在此過程中,形成完整的生態觀念,學生觀察世界、觀察社會,聆聽不同的聲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興趣點進而提出問題,形成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自我心中的投射,以一種純真的方式感悟、理解,并將自己的認知通過特定的技法表現出來。

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我們對學生在藝術專業的學習上的幫助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做得太多了,對他們的藝術技能的傳授不是教的太少,而是教的太多了。道理很簡單:錯誤的觀念認為學生就像莊稼,而教師就像農民,辛勤的勞動加上所謂的充分的營養就能收獲豐碩的果實。事實遠不是這樣,在沒有獲得生態化的、符合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的藝術創作能力之前,越多的幫助反而更容易出現“拔苗助長”、“溫室里的花朵”等令人失望的結果。

作為素質培養的藝術教育課程在不同學科交叉上的生態化

藝術作為人類理解自然的一種特定形式,在社會生活中并不是可有可無或者無關痛癢的,它在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激發其創造力等方面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如果從宏觀的角度來談,它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一種整體性、整合性、系統性和生態化的世界觀。不具備這樣的一種品質,任何一個專業都將是孤立的、缺乏聯系的,這只能導致思維的僵化和工具理性的表達。

雖然從幼兒園到大學,不同層次的藝術實踐和欣賞課程均有開設,但實際效果并不顯著。多年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將藝術課程游離于應試課程以外,而不同的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漸行漸遠,知識以一種分散的形式存在,缺乏碰撞和對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一定層次的知識學習過程中,認識事物、解決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都是相同的,甚至于不同學科的認知方式也有很多共同的、相似的因素,這種特點正是不同學科之間交叉、碰撞、對話的基礎,而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生態式的藝術教育模式在幼兒時期就力圖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知道,在原始藝術的萌芽時期,并沒有諸如音樂、美術、舞蹈等專門科目的劃分,就像原始的舞蹈中就包含了音樂、詩歌、美術等要素,它以一種相互聯系、有機共生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這一現象同樣出現在幼兒的成長時期,隨著他們不斷成長,理性的、制度化的分類模式強加給他們,從此世界不再是一個整體,而是變得支離破碎,不再那么吸引人,這一過程令人感到遺憾,卻又無能為力。世界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在解決此問題上能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在世界范圍內,隨著綜合藝術教育成功經驗的不斷豐富和積累,綜合藝術教育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在不斷得到印證和確定。如在音樂教育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和達爾克羅茲教學體系等,都很注重各藝術門類之間的融合[2]”。

作為素質培養的藝術教育究竟是否需要在課堂上完成,需要在課堂上完成到何種程度,這個問題對于當下的藝術教育工作者來說,實際上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也許不同于專業學科的建設,藝術修養的提高往往是“潤物細無聲”式的,它并不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單純從教學效果的訴求出發,就會陷入功利主義的泥潭,適得其反。“現行中小學音樂、美術教學大綱和據此編寫的多種版本的音樂、美術教材,無論在內容、體例上,還是在要求上,受專業藝術院校的相關影響比較深。內容和要求追求全面、系統、高難度,既超出中小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小學生在藝術方面發展的需要。”[3]因此,我們應該重新思考藝術素質教育在整體教育大背景下的作用與地位。筆者認為,有一些和藝術相關的事件和活動,不必強求在課堂上完成,而更應該給學生提供時間和素材,在課外完成。這當然需要校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并且需要教育決策部門和個人以制度的形式落實下去,還必須承擔成果滯后的風險。但是其好處則不言而明,它會使我們的下一代受益終身,使我們的民族素質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生活是藝術的基礎與源泉,兒童藝術教育內容應該反映兒童的生活,與兒童的生活密切聯系,讓兒童感受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學會用藝術的形式表現生活,增強對生活的熱愛。”[4]唯有如此,藝術教育才能在素質教育的宏觀目標下發揮作用。

結論

作為一個藝術教育工作者,學生無論是在藝術專業還是非藝術專業領域獲得長久和顯著的進步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熱情、關心和呵護。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藝術教育本身也是自然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每一個人類發展階段都具有其自身的特點,符合自然規律、生態化的進步與發展是解決此問題的正確途徑。

參考文獻:

[1]滕守堯:《論生態式藝術教育》,《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2]邊霞、林蘭:《走向生態:兒童藝術教育之必須》,《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年第6期。

[3]郭聲健:《我國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現狀和藝術課程改革的思路》,《中國教育學刊》2000年第12期。

[4]王任梅:《美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特點及啟示》,《外國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