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教育的傳統意蘊及其現代價值
發布時間:2017-01-06 15:58:31
【摘 要】傳統禮儀作為中國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寶貴財富,憑借著其獨特的魅力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越發受到人們的重視,值得進行傳承和發揚。本文梳理了傳統禮儀教育發展歷程,闡述了傳統禮儀教育的意蘊,深入分析了傳統禮儀教育的現代價值。
【關鍵詞】禮儀教育 傳統意蘊 現代價值
禮儀教育發展歷程
禮和禮儀教育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開啟了禮儀和禮儀教育研究的先河,他推崇周禮,認為禮無論是對普通百姓還是對上層的統治階層都有著重要作用。對于普通百姓,學習禮儀有助于其個人的成長;對于統治者來說,學習禮儀,對民眾進行禮儀教化有助于維護其統治。禮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繼孔子之后,戰國中期的孟子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建樹。孟子以“性善論”和“民本論”為理論基礎,主張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尤其強調人格塑造,與孟子同一時期的荀子主張人性惡,強調以禮矯性,在以禮勸善的同時,他還引法入禮,提出以刑罰來補充、完善禮之不足??梢?,禮和禮儀教育思想作為先秦儒家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多層面、全方位的思想教育體系。
先秦儒家之后,禮儀的運用范圍不斷擴展,禮儀制度日趨完備。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將儒家思想確立為國家的統治思想,以后歷代的統治者沿襲這一主張,《禮記》與《儀禮》及《周禮》作為禮經,成為了歷代學者探索研究的金科玉律,對傳統經學進行疏證考釋或分類匯編,并將研究成果直接轉化為教育內容,一步一步把我國的禮學研究推向巔峰。
家訓、家誡之類的家禮作為三禮的補充也迅猛地發展起來,其中朱子的《家禮》是其中的代表作,它詳細敘述了飲食、起居、喪葬嫁娶、祭祀等日常應用家庭禮儀,形成了完整家庭禮儀系統,為人們的生存和交際夯實了基礎。
禮儀教育的傳統意蘊
禮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一脈,形成于周朝,發展于秦漢,至唐宋興盛,有著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國傳統禮儀有著最為豐富的涵義、道德規范要求,它與道德是緊密相關的。禮滲透到整個社會機體的各個方面、各個角落,滲入到每個人的血液中,禮對漢族文化的形成有過巨大的影響。由于禮被視為人的標志,華夏民族的靈魂和行為準則,因此眾多的人把它看作治國的大綱與根本。
在古人的禮儀思想體系中,仁、禮、誠、敬是內在的道德范疇,禮是外在的行為規范,只有內在有著仁、禮、誠、敬的美德,在外在行為上才可以體現出禮來。沒有內在的修養,禮儀就是空中樓閣,沒有長久的生命力。禮儀內在修養為根本,內在修養高于禮,禮要根據內在需要而不斷調整?!叭省笔嵌Y儀教育的核心,是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孔子首先引仁入禮,以仁釋禮,強調“禮”應源于仁愛之心,強調“仁者愛人”,從“愛人”出發,可以從自我之仁的人性之愛,推及社會人世,甚至可以推衍到天地萬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由“親親為仁”,推及到父母、兄弟、夫婦、子女、朋友乃至同類則有仁民,如果再推而廣之,一直到天地萬物之愛,就是仁的極大化——博愛,講究仁者恕人。仁是一種推己及人的胸懷,就是以善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善待他人。對“仁”的追求,不只是為了提高個體的道德修養,更是為了將個體之善推向他人及社會。
禮儀教育的現代價值
1.促進個體的健康發展
禮應當是人的發展的一部分。禮儀從表面上來看是要求人應該在何種場合穿什么樣的衣服,應如何行走,坐姿如何,透過這些表象可以發現,禮儀體現的是個人的素養。基本的禮儀素養是人在社會中立足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當前,雖然我國對禮儀教育問題越來越重視,禮儀教育大踏步走進校園、進入課堂,但在理論指導、業務指導方面卻嚴重滯后,甚至很多環節依然處于真空狀態。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的便捷,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越發的頻繁,社會對于公民的文明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國人的素質偏低,禮儀素養的缺乏是不爭的事實,社會是由一個個個體組成的,他們的道德素養如何,可以看作是一國國民素質的縮影。因此提高國民的道德素養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禮儀實際上是一種無形的道德力量,能夠對人的行為產生約束作用。一般而言,受到禮儀約束的行為更友善、親切,有利于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加強禮儀教育最直觀的目的便是為了使人明理、誠信,使人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傳達自身的精神風貌。實踐表明,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就必須要做到誠敬好禮,禮儀教育就是要告訴人們為什么要愛父母、愛老師、愛祖國、愛自己,以及如何愛父母、愛老師,如何成為一個對祖國、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因此對國民加強禮儀教育對于個人的發展來說是必要的。
2.提高國民素養,構建和諧社會
禮儀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促進社會協調發展的制度保障。社會的主體是人,正是由一個個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人的生產勞動才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社會的和諧需要個體人之間平等和諧的相處才能實現,離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社會的和諧就是空談。從根本上看,如何確立并調整我國現階段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維護和實現社會安定和公平,建立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公正有序的人際環境和和諧的社會秩序,是和諧社會的首要目標和基礎。中國傳統的一些禮節,在現代已經不再適用,但它所傳達的感情是構建和諧社會以及和諧人與自然關系所能用到的。身處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如何引導人們從容應對信息膨脹帶來的系列問題,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當前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中國禮儀在化解人際沖突,促進人際、社會和諧發展的過程中,禮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禮還可以加強人們之間的感情,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中國經濟近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在創造矚目成就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不小的問題,市場體系的不健全,規章制度的不完整,導致了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緩慢,農業發展滯后,工業短板明顯,服務業發展滯后,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明顯,環境污染嚴重……發展中不協調問題突出,導致這些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發展理念中存在著不足,在發展方式上存在著弊端。目前我國國民素質下滑是不爭的事實,而國家過度重視經濟發展,忽視對國民文明素質、公共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是導致國民素質下降的重要原因,為了扭轉這一現象,中國需要開展禮儀教育,引導人民讀經典書,做有根人,耳濡目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陶冶高尚情操。
3.促進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靈魂,沒有文化支撐的民族是不完整的,是沒有生命力的。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和國家長期以來非常重視的一項工作。禮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應成為宣揚的重點。因此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時需要加大對禮儀教育的重視程度。通過學習傳統禮儀,能夠感受中華文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以實際行動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中國禮儀文化要批判性地繼承,要較好地把握經典性與時代性之間的關系,尋求禮儀教育與時代精神之間的契合點,對于禮儀教育中的精華部分同時代需要結合起來,不斷地進行宣揚,對于禮儀教育中不利于時代發展的部分要適當地進行改動,從而使中國傳統的禮儀教育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結語
禮作為人類的一種規范,一種社會控制的手段,其功能就在于建構有道德的社會和塑造有道德的人。具體來說,禮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相處,人與社會之間的共同發展,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強調人性的平衡、協調等精義,值得我們繼承其精華,繼續發揚光大。當今社會禮儀輕薄、浮躁喧囂,人們需要接受文化禮儀的熏陶。開展禮儀教育勢必對人們的生活行為、情操素養產生積極影響,增加社會正能量,重現道德風尚。
參考文獻:
[1]國金平:《禮儀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實施途徑研究》,學位論文,河北師范大學,2012。
[2]周悅娜:《從當代大學生禮儀文化現狀探索高校禮儀教育的途徑》,《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第67-69頁。
[3]羅曉林:《〈禮記〉中的傳統禮儀教育方法及其現代價值》,《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年第3期,第108-110頁。
[4]吳春彥、陳曙雯、張嵐嵐:《高校大學生禮儀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年第5期,第30-3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