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陜西民辦高校辦學實際,分析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方向,提出在新的發展形勢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需要理性回歸,積極應對教育形式的轉變。

【關鍵詞】人才培養 民辦高校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

項目來源:2014年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SGH140888)。

根據教育部副部長魯昕于2014年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的講話,我國即將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即技術技能和學術型。伴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陜西省的16所高校將轉型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其中也包括部分民辦高校在內。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必定帶來各專業發展方向的新探討,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實現“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培養模式的正確定位關系到學科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及發展格局。根據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結合民辦高校實際辦學條件以及市場對視覺傳達設計人才的需求,努力構建“技術技能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只有這樣視覺傳達設計才能有更好的春天。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是一個重視實踐性的專業。教育部在《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首次提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這意味著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也意味著該專業有了更為明確和直接的人才培養目標,該專業涉及平面廣告、產品包裝、品牌營銷、數字傳媒等多個學科領域。在陜西9所民辦本科高校中,開設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高校占2/3以上,在教育部新的教育方針下,陜西民辦高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并還未形成一個科學系統的“技術技能型”教學體系。

在新的發展形勢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如何克服民辦高校學生底子薄,學習主動性差,如何處理好教學的“傳統教學”與“技術技能型”教學模式的問題,如何確立視覺傳達設計教學思想和指導方針的統一,如何改革設計教學的目標、教學的模式、方法以及設計學科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的研究,這些都需要我們對視覺傳達設計教學進行更深入認識與了解,并做出科學理論性的對策性和具體實施相結合的正確判斷。目前,根據對陜西民辦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分析,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學發展需要理性回歸,積極應對新的教育形式的轉變。

完善課程體系規劃人才培養方向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是指該專業不同課程門類按照門類順序排列,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的依托,它規定了培養目標具體的實施方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由特定的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理論課與實踐課等內容所組成,完善課程體系規劃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的根本保證。陜西民辦教育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應建立以藝術傳統氛圍為根基,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夠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藝術修養和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具備較強的藝術創新思維與設計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為目標。

陜西民辦高校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中,更應該注重“專業基礎”和突出“設計創意”兩方面進行課程建設。“基礎課程”是指夯實學生專業設計能力的基礎課程。民辦高校學生因知識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夯實基礎課程的學習顯得更為重要,基礎課程對于他們就如樓之基石。在基礎課程,如設計軟件課程、三大構成課程、圖案課、圖形創意課、印刷工藝等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嚴把教學質量關,從而讓學生擁有較高的設計創意基礎;“設計創意”課程主要指專業建設的核心課程,決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到民辦高校培養的人才質量。在專業能力的教學中更應注重學生的設計能力的培養,不僅包含“傳統設計”能力,還涵蓋“現代設計”的拓展。“傳統設計”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傳統的平面課程,如包裝設計、標志設計、書籍設計、VIS設計等課程的教學來實現。“現代設計”能力,主要有界面設計、網頁設計、APP界面設計、交互設計等數字化的設計課程的教學來實現。“傳統設計”加“現代設計”的能力的培養模式,可以讓學生積極應對時代的激烈競爭,更讓學生擁有更大的設計舞臺。因此,陜西民辦高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課程體系的制訂中應與時俱進,而不可固步自封。

先進的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教育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新時代需有更深層次的教學模式改革,對于“無紙化教學”、“以賽帶教”、“項目化”的教學模式,將有助于在新的社會形勢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其一,“無紙化教學”,不是講在教學中不使用紙張,而是強調學生從大一入校起,就應使用電腦作為主要的學習工具。視覺傳達設計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設計專業,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電腦技能將有利于設計工作順利開展,且能拓寬設計的表現效果。“無紙化教學中”強調創意必須在紙張上完成創意初稿后,運用電腦設計效果,在教學中避免用電腦代替頭腦的行為發生。“無紙化”的教學提倡學生從專業基礎課程開設就使用電腦,完成如素描、設計速寫、圖形設計、圖案基礎等課程的設計任務。其二“以賽帶練”,賽是練習的重要途徑,練是比賽的前提。“以賽代練”,不僅有利于鞏固課堂教學內容,還有利于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視覺傳達設計課程的教學中,將結合教學內容與相關的社會設計賽事,引入到課程教學中,這樣的教學方式將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帶動教學成果的轉換,而且還可以提升學校在社會中的知名度。其三,“項目化教學”是指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虛擬項目。項目化教學首先對老師提出“雙師型”的要求,教師不僅需要懂得設計的理論知識,而且需要能夠輔導學生完成具體的設計任務,須清楚具體環節的操作;教學中改變滿堂灌輸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應該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技術實踐的機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更有利于專業發展;“以就業為向導”加強社會實踐基地或者專業孵化園的建設,讓學生在設計項目中得到能力的鍛煉提升,在社會實踐中更新知識與社會早日接軌。

以教學監控體系提升教學質量

抓好視覺傳達設計的教學質量,不僅直接關系到民辦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而且是專業建設成敗的關鍵所在。若要提高教學質量,行之有效的監控體系和評價機制是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學中主要由課程考核、社會實踐、科研競賽三方面構成考核標準。課程考核主要是以學生的課程作業的質量給予成績評定;社會實踐主要由學生在社會實習實踐方的“代理”老師給出成績,作為考核標準;科研競賽主要指學生參與社會賽事的獲得的獎勵等級,作為學生專業設計能力的考核參考條件。在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的監管體系中,通過集合校內的力量,參考學生考核信息,及時修改和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專業培養方針,為高質量的設計人才提供保障。

以本土化教學突出人才培養特色

“本土化”的教學方式是指在視覺傳達設計的教學中,注重陜西文化的挖掘與發揚。陜西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聞名遐邇,地廣物博,其中豐富的藝術形態為設計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民辦教育是陜西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人才培養方式更應為地方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服務。首先,要注重對陜西文化的挖掘。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基礎教學中將陜西文化相關的設計元素作為課程命題,例如鳳翔泥塑的圖案在課程中的再設計,對陜西經典人物形象在構成作品中的再構成,陜西城市VIS形象設計等內容的設計。其次,注重同類型設計元素的比較與分析。在專業教學中,針對同類型設計元素進行命題,例如對陜北剪紙、華縣皮影、戶縣農民畫等民間藝術形式中的動物、人物、植物形象,分別作為不同的命題單元,讓學生在對同類藝術造型圖形進行比較,從而掌握不同形象的造型精髓。其三,創意再設計。學生在對陜西元素的分析階段已經掌握了不同設計元素的造型特點,且能完成地方性的創意命題再設計,例如給出鳳翔泥塑色彩與兵馬俑的形象相結合,學生則可以創意出符合陜西特色的Q版兵馬俑。“本土化”教學突出了專業建設中的地方特色,將“研、學、產”相結合,將有利于地域文化的開拓與發展。

陜西民辦高校作為陜西高校的重要租成部分,為陜西的發展和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教育改革的春風拂面時,陜西民辦高校各專業的發展必須迎合時代發展,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建設的改革勢在必行,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方案才可能讓專業的發展擁有更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尹定邦:《設計學概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2]劉亞軍、陳平:《淺談臺灣民辦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特色》,《科普教育》 2013年第12期。

[3]高馳:《高素質復合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藝術與設計》 2007年第1期。

[4]鄭建鵬:《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析》,《藝術與設計》 2013年第2期。

[5]楊 劍:《淺析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實踐課教學的“合”與“分”》,《大眾文藝》 2014年第7期。

[6]戴小樂、業治琳、戴嘉禾:《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育現存問題及對策》,《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第5期。

[7]王受之、莫萍:《美國藝術設計學院的評估——談談美國藝術設計教育的審核》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bdf78101

00ny6w.ht

[8]熊濤濤:《中美平面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設置比較研究——以美國奧本大學平面設計專業為例》,《美與時代》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