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一種地位極其崇高的樂器,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在古時,古琴音樂以它清和、淡雅、純凈、寂疏的音樂品格與彈奏者博學、桀驁、不羈等特定的精神氣質結合,使古琴成為文人隱士表露心聲、抒發情感和抗爭吶喊的象征,自古以來被視為文人雅士高尚情操和人格精神的標識。在改革開放以后,人們對傳統文化從批判繼承再到對傳統文化資源深層次的挖掘、發揚與弘揚,開始突出和重視優秀傳統文化中古琴藝術的意蘊以及其對于現實的正面價值和意義——在這方面,畫家陳斌先依畫入琴,后延琴入畫,彈指間已三十多年。他確實是不可多得的踐行者。

陳斌于1963年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歷史與現實、傳統與時尚在這里兼容并蓄、交匯互存,這也影響到了陳斌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興趣;1985年陳斌考入杭州西子湖畔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西湖是具靈性的,從古時白居易曾在西湖以“七弦為益友”撫琴吟唱,再到如今G20盛會一曲《高山流水》向世界再次展示古琴的風采,這些都表明西湖有古琴文化留存的歷史與人文環境。傳統文化也影響到了陳斌繪畫的取材,他一邊以古琴為題材入畫創作,一邊研習古琴藝術,畢業后來到文化底蘊更深厚的古琴的起源地古都長安,在西安美術學院任教,南方的韻致、北方的氣勢,江南文化的細膩水靈與黃土文化的雄渾博大水乳交融,不只使他的古琴藝術更具韻致,也更加拓寬了他古琴題材繪畫創作的視野及深度和廣度。

多年來,陳斌以古琴名曲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繪畫作品。從陳斌的繪畫作品來看,重神韻、求空靈、講意境,他的繪畫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更大一些。陳斌注重修身養性,追求的是一種閑逸、清雅的生活,這使他繪畫的意境從思想意識上向古琴的意境靠攏并形成一致——相融、補充、互動、促進,兩種藝術的形與神、虛與實、動與靜、有與無和諧統一,陳斌把自己的情和意隱匿其間,情景相生、情景交融,這種古琴與繪畫情境的相融與統一使他的古琴與繪畫都蘊含著無窮之味,境界升華,二者意境都得以提升。

反照于當代的生活方式,陳斌具有某種個人化的獨立品性以及深厚的傳統——美術學博士沈偉如是說。“獨立品性”和“深厚的傳統”就是中國傳統文人所具有的品行和文化根基。陳斌手摹心追的是中國傳統文人生活的精髓,演繹的是傳統文人灑脫、率真、豁達的人生倡導和發自內心深處的對魏晉風度的向往。古琴和繪畫是兩種比較個性、比較自我且形式不同的藝術,但都是文人雅士感悟本身之外所隱含的意韻,都講求幽靜的外在環境與閑適的內在心境的配合,陳斌的繪畫與古琴樂因“獨立品性”和“深厚的傳統”以及意境上的契合,使兩個都成為不為前法所囿的藝術,在其身上實現了相生、相成、相隨、相和、相融。

意境是我國傳統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構成藝術美不可缺少的因素。陳斌彈奏古琴時會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他把“我”融入到了音樂營造的意境氛圍中,使“我”成為古琴樂的其中一分子,形成音樂意境中“有我”的狀態。古琴音淡、聲稀,以最少的聲音物質來表現最豐富的精神內涵。陳斌在彈奏古琴音樂時的高低強弱、清濁疾緩、抑揚頓挫等形成的樂感,營造出了古琴樂 “無盡”“無限”“深微”“不竭”的境界。陳斌的意境琴樂中有數不盡的高山流水、行云飛鳥、松林、霧靄,他的琴聲把人引入“弦外”的畫境中……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這和繪畫寫意畫“以形寫神” 的氣韻,“取之象外”“以意為主”“意造境生”的主張一致。古琴音樂的意境為陳斌的繪畫提供了常人難以得到的畫感,為他的繪畫提供了精神靈魂。繪畫時的他循著古琴樂的意境,并通過皴擦勾染、烘潑破積、濃淡枯潤、曲直虛實以及落筆、落墨、運筆、行筆的節奏,還有作畫時洶涌澎湃的樂感產生的激情和心理變化所形成的韻律感,使自己的感受和情感發生嬗變,潛移默化地轉移到繪畫的意境之中,這時的陳斌又進入了一種“忘情”的純自然狀態中,營造著“巍巍乎若泰山,湯湯乎若流水”的意境。觀陳斌的繪畫,似乎可以聽到松風、水流、鳥鳴和著悠寂的古琴聲,從畫中山水間飄來,陳斌的寫意古琴畫也是對琴樂意境的直觀再現——大音希聲、大巧若拙,古琴與繪畫一脈相通。

在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上,陳斌在“心源”與“造化”中得以“妙悟”古琴與繪畫意境上的內在聯系,彈《高山》則得其逸致,鼓《秋水》則得其幽思……特別是他在靜態的繪畫中蘊含了偏向靜態之美的古琴樂的韻致,使其繪畫作品內涵更加豐腴。

在陳斌的作品《琴韻雅逸》里,梅、蘭、竹、石、瓶、鶴、靈芝、喜鵲、花幾、香幾、琴桌、古琴、屏風——這么多的元素組合得渾然一體,營造出集畫家、琴家于一身的陳斌那唯美的精神道場,準確地展現了一個當代文人的生活場景和審美趣味。精神的道場是神圣的,陳斌在這里容易滋生靈感、增加智慧,產生創作的激情。有了靈感、智慧和激情,陳斌更有藝術創作的活力和動力,創作出氣韻更生動、充滿活力的有意境的藝術作品……剛擱下畫筆的陳斌還未緩口氣就會瞇起眼睛仔細端詳自己的畫作,然后凈手、拂衣、無拘無束地彈一曲,這時的畫里云卷云舒、山高水長、草青木秀、時隱時現、盤旋顧盼的飛雁和須髯微飄、神密幻化的古琴人等等一切似乎風生水起、栩栩如生并從畫中流淌出美妙的天籟之音——古琴曲。此時的陳斌才真的“不知周也”——這一切都產生于隨緣、隨性、自在與逍遙之中。如果伯牙在,他看了陳斌的畫,也定會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

一次去陳斌家中拜訪,正好遇見陳斌仔細、認真地教女兒學古琴。我想身為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副教授、西安美術學院古琴學會會長的陳斌和古琴的不解之緣——對古琴藝術的研究、對古琴繪畫的摯愛將會貫穿他繪畫的一生,古琴藝術高尚的意境也成為陳斌追求繪畫審美的精神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