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對高職院校公共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啟示——以久石讓《在武道館與宮崎駿一起的25年》音樂會作品為例
發布時間:2017-01-06 11:40:05
【摘 要】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以“原本性”作為教育理念的出發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映射出了追尋音樂本真性、培養學生創造力、加強教學開放性、綜合性、突出人本性五個教育理念。這些理念對高職學生在公共音樂鑒賞課程中的教學起到了重要指導意義,本文以久石讓《在武道館與宮崎駿一起的25年》音樂會作品為教學范例,展開論述。
【關鍵詞】奧爾夫 音樂教育思想 久石讓
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內涵與受眾群體分析
自2012年國家教育部關于普通高校開展公共藝術課程的文件下發之后,對于從事音樂教育的筆者,在面對非藝術類專業學生的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上有教學的疑問與思考,是基于藝術專業學生的傳統音樂欣賞課程的改革還是有更好的創新滿足這樣的受眾群體,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在教學課程中嘗試針對90后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將宮崎駿的動畫作品中久石讓的音樂作品作為了一個欣賞特例,在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的主旨下,遵從音樂原本性與本土化的內涵,找到了新的教學突破口。
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從創立到國內學者的學習應用已經有多半個世紀之久,作為當代的音樂教育體系的一類,其思想核心是“原本性”與“本土化”的音樂教育觀點。注重對學生的人格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具有豐富的教學形式和個性的教學策略,遵循原本音樂,從音樂存在方式、存在特征上,給予教學方法上更多的是讓學生能夠聽到音樂的本身的啟示,而引導學生如何聽到這樣的音樂就是對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本土化的最佳理解。
面對受眾群體是高職學生的情況,在心理成長上已經進入成年,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結合奧爾夫的音樂教育思想,側重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的自然發展,重視學生的感知、思維、情感、想象、理解、欣賞、創造、語言等能力。從教育學角度出發,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完整的人格,這也是奧爾夫音樂教育過程中的一系列審美體驗要求,如何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參與到作品中,最終提升審美能力。這都是面對這樣受眾群體的教學思考因素。
以“原本性”作為教育理念的出發點,在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體系中映射出了追尋音樂本真性、培養學生創造力、加強教學開放性、綜合性、突出人本性五個教育理念。
教學過程中奧爾夫的教育理念應用
1.本真性
奧爾夫認為,原本的音樂是與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并且是人們作為演奏者參與其中的。從這一點出發,讓學生在欣賞音樂過程中參與進來,感受到創作者與表演者對音樂作品本真的詮釋。在音樂教學中選取簡單的音樂素材,用簡單的方法達到讓學生明白的目的。
久石讓的音樂作品伴隨著90后孩子的成長,耳熟能詳,在音樂素材上較為簡單,作為欣賞作品,《在武道館與宮崎駿一起的25年》音樂會,是一部具有觀看與聆聽價值的現場交響樂作品。從教授內容上來看,對音樂的兩大分類器樂與人聲也有很好的展示,比如,在樂隊的編制、樂器的演奏技巧、樂器的音色特征、人聲的分類等方面。音樂會第一部分作品是《風之谷的娜烏西卡》音樂合輯。開場作品以樂器定音鼓進入,以純四度旋律音程進入引子,學生通過這樣的音響效果表現方式,聯想到的畫面是戰爭、祭祀,情緒是莊嚴、緊張,這是對全曲的一個鋪墊,是音樂作品要表現戰爭的一次音樂描寫。讓學生通過鼓這樣樂器的音色特征直接感受到作曲者的用心安排,參與到其中,感受到音樂的表現內容,找到音樂作品的本真。
2.創造性
創造性是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的一個基本點,讓學生遵從“原本性”的音樂表現,并參與其中,讓自己的內心跟隨音樂,必然會流露出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必不可少地會加入自己的創造性因素。同一首音樂作品,不同的欣賞者聽到的音樂都有自己的感受,表達出的音樂內容也會有不同或者趨近的意思。在教學過程中,善于讓學生學會聆聽自己的內心,用語言來描述自己的聽覺感受,比如各種感覺的描述、情緒的表達、畫面的想象等,都是對音樂的解讀,同時也是對他們創造力的激發。讓音樂成為一種溝通心靈、直接參與人的內心體驗,這樣的審美活動產生的審美愉悅,是原本性音樂教育在情感體驗方式上的一個重要特征。
學生在聆聽到音樂會作品時,對不同樂器演奏有著不同的內心感受,對于尋求音樂內容是一種本真,同時,也在一定程度加入了自己的聆聽創造力,比如:行進樂隊的運用,學生的聯想會回到曾經的中學時代;三拍子的音樂節奏型,學生會有舞會、異國風情的理解;爵士樂節奏的運用,會有酒吧、休閑之感,這些種種對音樂內容的表述方式,沒有唯一標準,卻都在某種程度上趨近音樂本身的音樂內容,只是添加了或多或少自己的想象力,融入創造性,形成作曲家、表演者、欣賞者三者共融于音樂中的畫面。
3.開放式
開放式教學也是奧爾夫思想的一個體現,既要有本土性的本民族特色音樂,同時又不局限于自己的文化特色,而是走向世界,創造屬于自己的“本土化”音樂,呈現出開放性。
這樣的開放性為教學過程帶來了豐富的意義,久石讓的音樂作品有著基于傳統,且又現代,同時具有亞洲、西方音樂共融的多元因素。比如:《紅豬》中的一段《一去不返的時光》,由久石讓親自鋼琴演奏,充滿爵士韻味,這里爵士樂的節奏特點,切分音的運用,是久石讓音樂中西方音樂的特色。《龍貓》片頭《散步》、片尾《我的鄰居龍貓》被稱為日本人的心靈之歌,是基于自己本民族文化的音樂創作作品。久石讓音樂作品中包含豐富多元的開放性音樂因素,能夠增長學生見識,也帶給學生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學指導意義。
4.綜合性
奧爾夫認為,音樂教育應該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行為,是包含了演唱、舞蹈、演奏、動作等一起進行的藝術行為,正是這樣的綜合性才能達到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目的。
這樣的綜合性在音樂形式上就具有豐富性,比如:《懸崖上的金魚公主》開始音樂旋轉激進,上下浮動變化很快,長笛的運用,猶如魚在水中游得靈活之感。這是該首音樂作為交響版音樂的前段引子,第一段《深海牧場》,合唱塑造大海的深遠,主題音樂用切分音又增添活潑之感,很有豐富內容的寓意,很有特色,為后面音樂的展開塑造了背景環境。第二段《大海的母親》,林正子演唱,表演了大海母親的博大、大愛之感。她聲音特色寬厚、深遠。第三段《PONYO魚的海》音樂一開始,上下圍繞單一音開展,形成魚群簇擁之感,銅管音樂的加入擴大了這個場面的壯觀。第九段是主題曲《懸崖上的金魚公主》,獨唱的幾位帶領合唱團,表演者做出動作跟隨節奏,童聲演唱主題,是對主題金魚公主形象的塑造。整首樂曲歡快,不同的演唱者形成魚群不同年齡的聲音層次感,熱鬧、有趣、形象。這一曲音樂最大的特色在于運用不同的演唱者,表現不同的音樂主題內容,綜合性很強。對于聽者而言,更大的意義在于通過作品的綜合性表達,可以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
5.人本性
奧爾夫認為,音樂教育首先是對人的教育,從人性發展的開端、從人之初的教育作起,使人在審美體驗中獲得精神愉悅,是突出人本第一位的理念。就這一點而言,在久石讓的音樂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音樂的創作手法,都是基于我們的生活,源于自然,是人性的體悟,有著大量的人本色彩。
比如:《天空之城》交響樂,是獨有的一次帶有行進樂隊的交響樂版本,其中第一首,《天空之城拉普達》插曲《鴿子與少年》,將少年的軍樂隊帶入,軍樂隊運用的一種情況就是青少年學生在中學時期學校生活中都會見到的樂隊形式,作曲家這樣運用,讓聽覺意識直逼每個人都經歷過的青少年時期,手法巧妙,結合實際,具有很強的人本特色。這些精心的安排,無非就是作曲家希望與欣賞者達成共識,內心形成交流,通過音樂進而讓審美體驗得到愉悅與完成,突出人的主體性。讓欣賞者感覺到音樂源于生活,又可以回到生活的感受。
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的啟示
1.啟發新的思維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對久石讓作品的了解,包括樂器的了解、樂隊的編制、樂器聲音特色的原本性、節奏的快慢與劇情的推動、樂器演奏方法的特色、創作風格的樸實性、配器方法等環節,進一步感悟他人如何創作、感知音樂,學會聆聽、思考,形成一種新的思維模式,舉一反三,應用到對各門課程學習方法論的補充,這也是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本土化的典型體現。
2.激發學生的興趣
通過在教學環節中對學生內心體驗的不斷引導,讓學生跳出原有的思維范式,以該門課程作為一個例子,激發他整體的學習興趣。
3.教學方式的創新
作為教學改革的一種嘗試,對于基礎音樂知識,比如:器樂與人聲的分類講解起到了作品范例的作用,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枯燥乏味。不再是傳統意義針對曲式、和聲內容的作品內容鑒賞分析,而更多的是傾向于人文意義的闡釋,從人性出發,生命出發,感受音樂的本真。同時與國家教育部的主導思想一致,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富有創新性的新型人才相符。
總 結
久石讓是一位有著傳統日本音樂特色又對西方音樂很有研究的音樂家,該場音樂會作品有著非常典型的教學效果。作品中無論是對本民族的音樂集成,還是運用西方音樂的表現,在配器、和聲、旋律、節奏、演奏技法等方面都有很充分的體現。選這樣的作品,讓學生參與到音樂中,感觸到自己不再是聽者,同時也是作曲家、演奏家,把握音樂的本真,體悟音樂的綜合性、鍛煉學生的創造性,這正是奧爾夫思想“原本性”的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
[2]李夜雪:《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在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價值探究》,碩士學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