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事業發展迅速,但也逐漸暴露了很多問題,如何在高校擴招的背景下,探索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之路,是很多學者、教育者所關心的話題。本文從“師傳統”和“師造化”兩個角度,分析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所應把握的重點,討論培養高質量藝術設計人才的成才之道。

【關鍵詞】藝術設計 教學 師傳統 師造化

前言

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核心目的,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設計人才。但是,隨著高校擴招而產生的教學質量下降等種種問題,導致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初衷難以實現。[1]文章以此為出發點,避免高校畢業生長期淪為“制圖員”甚至“摳圖員”,真正發揮大學藝術設計教育應有的作用與價值,有必要從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內容和思路上進行反思和引導。和所有的視覺藝術教學一樣,教學內容的核心為兩點:“師傳統”與“師造化”。所謂“師傳統”,并非指帶著傳承意味的具體的風格,更非教條,而是貫穿整個設計史脈絡,無數前輩大師總結出的設計規律;所謂“師造化”,是以廣闊的視野吸納外部世界的種種信息,提煉其中的視覺素材,從歷史文化、社會現實、自然風物等角度,豐富自身的設計語言。

“學我者生像我者死”——經典藝術設計原則的感悟與傳承

“師傳統”絕非“師教條”,其核心目的恰恰是透過設計史上形形色色的經典作品,感悟并總結出成為經典的設計原則、各種形式法則。設計史形成的“風格”不計其數,有繁復,有簡約,有熱烈濃郁,有淡雅素凈,然而萬變不離點、線、面的布局安排,不離圖像內容與材質形式不同排列組合而產生的圖像效果和材料語言。許多大師之所以被奉為經典,是由于他們的作品更便于后世領悟視覺藝術形式構成的核心規律。現代藝術如蒙德里安、康定斯基,我們發現,許多設計流派,乃至我們日常可見的許多設計作品,都直接取材于他們的探索。從蒙德里安那里借鑒平面構成分割,從康定斯基那里學習點、線、面組合,近百年的時間愈發襯托出經典的力量。

許多教師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過于拘泥于某種風格的灌輸,或者是技術的培訓。特別是目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存在某些“學霸”現象,教師一味向學生灌輸自己認可或偏愛的幾種風格,從而使對藝術設計的理解感悟流于表面,難以觸及實質問題。但是,風格的“流行”是“無常”的,技術是不斷更新的,寶貴的大學教育應該將重點放在“傳道”,而非只限于“實用”的技能。雖然實踐技能的訓練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可畢竟大學的責任要求所培養的學生,能夠掌握核心的創新能力,領悟所從事專業的真諦所在。這就要求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視野,和對設計史的見解,以更加開放自由的姿態去教授設計課程。

“飛花摘葉皆是利器”——大千世界形形色色元素的吸納與創新

所謂“造化”,泛指人外部世界的一切事物,不僅包括自然,更包括社會、文化。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師造化”是自身創新的動力,時代和社會是真正有生命的設計作品的源泉。現代設計運動伊始,設計師們各自“情懷”并非與時俱進,很大層面上,是反動的。無論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還是歐洲大陸“新藝術運動”,那些在現代藝術設計領域開宗立派的設計師們,對蓬勃發展的工業文明并不熱情,甚至是抵觸的。但是,工業革命所產生的深刻的社會變革,還是滲透進大師們的設計作品中。

威廉·莫里斯就其本人的設計主觀意愿而言,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設計師。“現代性”的經濟基礎在于大機器生產,大機器生產恰恰又是威廉·莫里斯極其痛恨的。之所以將莫里斯追封為現代設計鼻祖,正是他首先在實踐層面探索“物與用的關系”。如他的代表作“紅房子”,既有著中世紀風格的繁瑣細密的裝飾,又有簡潔實用的家具。只不過莫里斯的繁瑣并不是洛可可風的矯飾,而是帶有寫實性的、帶著自然主義的花卉圖案。家具借鑒東方木制家具的樸素實用,充分表現木材本身的美感,摒棄過多的人為因素。“他將社會主義理想與牧歌化的中世紀生活混合起來,又將大生產形式與資本主義的罪惡混合起來。”[2]在歐洲發生深刻社會轉型、新舊激烈變革的時期,威廉·莫里斯顯然不能如今人視野,將當時社會的走向剖析分明,但大工業催生下的民主思想和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平民思想,同樣通過莫里斯的手藝,映射到他所創作的設計品上。

如今,社會對于創新文化的需求空前高漲,年輕設計師展示自我的渠道也越來越多,稍有個性,才可得到特定“粉絲”的青睞。而且,隨著社會整體文化水平越來越高,全社會對于設計師的要求也是“水漲船高”,這就要求設計師要更加重視自身文化素養,善于從歷史、現實、自然中汲取自身創作的營養。

如今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對于經典設計規則領悟不深的情形下,往往也不注重對于現實生活的觀照。而歷史上優秀的設計范例,以及當下廣受好評的設計作品,無不是從社會現實出發,由圖像觀照普通人們內心的情感。特別是“藝術設計是藝術、科學和技術的交融結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學科性的品質特征”[3],藝術設計是通過商業運作直接服務于社會的藝術門類,所謂“設計改變生活”,要求設計師與社會時時互動,氣脈相連,從實際的市場需求著眼,創造出被社會認可的設計作品。

臺北故宮和故宮博物院先后推出的文化創意衍生品,可以作為優秀設計成果的范例。無論是創意衍生品本身的設計,還是配合產品宣傳推廣而做的創意傳達作品,都符合當下市場對于文化的消費觀念。

首先,衍生品符合當下人對于生活品質的需求,人們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夠增添些許文化氣息;其次,當下人特別是當下年輕人對于文化的需求是充滿個性化的,他們對于傳統的消費,通常伴隨著反傳統的解構精神,抑或“惡搞精神”“娛樂精神”。兩座“故宮”的衍生品都不約而同地發揚了實用、惡搞、解構的時代文化與時代精神。

如臺北故宮博物院根據清乾隆開光粉彩雙連瓶創意衍生設計的產品調味壺,抽象提取了原物的線條和設色特點,結合人們的實際物品需求,將傳統的美抽象繼承,嫁接于當下人們的審美和生活需求當中,堪稱十分成功的創意衍生產品。北京故宮博物院在宣傳推廣領域更勝一籌,從核心產品的開發和推介上可以看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衍生品開發更加有步驟、有規劃地穩步推進的。借助流行文化包裝出的“四爺”形象,主打清代主題的創意衍生品。雖然對于文物創造性解構重組的創意性略遜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但是品牌形象包裝和推廣方式則更勝一籌。配合宣傳而創作的創意海報《五福臨門》《愛是一道光》《“同治”們好》,以新奇的想象抓住了年輕一代人的眼球,創造了十分成功的傳播效應,堪稱視覺傳達領域的優秀范例。

其實,整個設計史的發展就是在描述不同社會形態背景下,“物與用的關系”。“設計史的責任,不僅是要為設計從一種實用技術和藝術提升為一種文化想象尋找理由,同時還擔負著給設計師觀看歷史中的設計提供不同的角度,引導公眾完整評價廣義設計的發展。”[4]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大學生,作為未來的高端藝術人才,應該懂得主動鉆研設計在不同社會背景下變化的規律,善于從設計之外吸取設計的靈感。

結語

高校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應以中外經典的藝術作品,乃至純藝術作品為重點,啟發學生領悟各種構成法則以及各種設計的創意思路。同時,引導學生具備一定的手繪、軟件等技術素養,引導學生開闊自身眼界,學會“從設計之外學設計”,將自身對于圖形、圖像、形式的理解更好地與社會對接,從而實現自身的設計理想和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童慧明:《膨脹與退化——中國設計教育的當代危機》,《裝飾》2008年第4期,第56-63頁。

[2]朱孝岳:《莫里斯工藝思想初探》,《裝飾》1993年第2期,第11-13頁。

[3]雷柏林:《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1-2期,第100頁。

[4]杭間:《“設計史”的本質——從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文藝研究》2010年第11期,第116-1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