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以實踐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是高職院校追求特色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崗位需求等諸多因素所決定的,對于直擊高職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問題,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應著手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實踐教學模式、評價考核機制、師資保障等方面系統化的設計,探索構建以實踐為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

【關鍵詞】實踐導向 高職教育課程體系

高職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構建以實踐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并不是一味地加強技能訓練而忽略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應該是以發展的學生崗位能力為核心,提煉工作任務或項目設計課程內容,實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對接,構建真實的多元化的評價機制,使課程內容體系中的實踐與理論比例相得益彰,實現動態的融合,真正提升學生的崗位能力。

凝練人才培養模式,確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方向取決于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準確制訂人才培養目標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明確指出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這就意味著高職教育課程的核心內容是技術知識和實踐能力。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時,應該緊緊圍繞職業素養的主線,實現培養目標與崗位需求對接、教學內容與工作過程對接、頂崗實習與就業崗位對接;將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融合、專業教師與行業專家融合、學業考核與技能鑒定融合的“一主線三對接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確立職業素質、專業知識、崗位技能“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音樂教育專業在制訂人才培養目標時,應認真對照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教師專業標準》中對小學教師在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方面的要求,凝練培養“能較好地從事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以滿足實際工作崗位對學生培養的要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

優化課程設置,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專項和綜合實訓項目

課程是教學實施的載體,課程建設的程度與人才培養質量息息相關。在構建實踐型的課程體系中,應從社會需求的崗位出發,明確適合于高職學生的核心崗位群,細化職業的核心能力,繼而確定項目或核心課程,即“崗位—能力—課程”。課程設置時突出“優、實、新”,優,即優化課程設置,突破課程體系的完整性,構建適應并服務于技能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實,即遵循“實用性”原則,加強知識的遷移和技能的應用,開設實而新的課程。新,就是遵循“時代性”原則,及時反映行業的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開發適應性強的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因此,高職音樂教育專業應圍繞小學音樂教師的能力要求,構建職業素質模塊、基礎模塊、能力模塊和能力拓展模塊相互配合、互為滲透的專業課程體系,實現課程內容的模塊化,并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專項實訓和綜合實訓項目,如小學半日活動觀摩、小學班級管理、音樂教學活動模擬、說課等專項實訓以及小學教師技能大賽、音樂會、興趣小組等的綜合實訓,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全面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創新教學方法,探索以項目為載體的實踐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與創新是高質量實現課程的重要途徑。除了采用傳統的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外,應把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具體的課程內容相結合,創造性、個性化的開展教學,努力探索以項目為載體的“一線三層次”的實踐教學模式。一線是指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主線,三層次是根據學生認知規律,系統設計和開展遞進式的實踐教學,分別是“學中做”“做中學”“探中學”,幫助學生完成職業崗位任務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技能。

層次一:學中做,重點完成基礎知識的獲得和單一技能的訓練。此階段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提煉專業課程中的知識點和技能點,設計適宜的專項實訓項目,采用邊學邊做的教學模式來完成。例如音樂教學法課程將內容劃分為樂理教學、表演教學、歌唱教學、樂器教學等模塊內容,每一個模塊內容均采用邊學邊練的教學方法,教師將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轉化為學生的課例,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課程能力。

層次二:做中學,完成綜合實訓項目的訓練。綜合實訓項目是指根據實際崗位的需要,將某一門或幾門課程的技能點、知識點按照實訓項目綜合起來,即“連點成線”,一般要求教師要把行業的真實項目進行教學化改造,設計成任務,組織或指導學生加以練習。例如:綜合實訓項目說課,首先要求學生選擇小學音樂課程中的教學單元,完成活動設計,繼而對所設計的活動進行分析,撰寫說課稿和制作說課課件,最后要以“說”的形式展示活動設計,該項目涵蓋了音樂教育專業中《教育學》《心理學》《音樂教學法》等課程的知識點和技能,學生在綜合實訓的過程中,既將專業課程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得以鞏固,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層次三:探中學,完成教育實習。教育實習的實訓項目一般來自行業的真實場景,教師根據實際崗位的需求,精心設計教育實習的任務,將該專業所涉及的技能和知識整合起來,實現知識和技能“連線成面”。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實習可將任務分為教學觀摩見習、音樂教學實訓、班級管理實訓和藝術特長輔導四個模塊,通過為期16周的教育實習,學生將已習得的知識和技能在不同的崗位加以遷移,顯著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改革評價方式,建立以能力考核為主線的多元化考核體系

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不應是課程學習的終結,而是學生職業能力的診斷和反饋。高職教育的課程考核評價應堅持以職業崗位能力考核為主線,做到知識與技能齊進步,凸顯考核在課程評價中的反饋和導向功能。

1.實行教考分離

實行教考分離是為了準確和客觀地反映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發展水平,即學生考試的命題不是由任課教師完成,而是從試題庫抽取考題。例如:音樂教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教育學》《心理學》《樂理》《教育政策法規》等可以成立命題小組,邀請行業專家、骨干教師共同參與制定課程標準和命題,建立相應的試題庫,隨機抽題考核,逐步實現教考分離。

2.采取模塊式考核

模塊式考核是根據課程的特點而設計的模塊化項目進行考核,一般遵循“邊學習邊考核”,適用于技能單元清晰、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重點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項目可以是作品展、課程設計、現場創作、模擬項目及職業技能鑒定等形式,既考查學生對該門課程的知識點的掌握,又可以了解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例如:音樂教育專業的《歌曲作法與曲式分析》課程,就可根據不同歌曲風格或節奏型等設計考核任務,每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便進行項目考核,既鞏固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又能有效展示學生的學習結果,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構建“考核-反饋-改進”的評價機制

課程的考核并不意味著課程學習的終結,考核的目的應客觀反饋學生在知識體系、運用知識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綜合素質方面的發展水平,并為教師的教學調整和改革提供依據,構建“考核—反饋—改進”的評價機制,更有效發揮評價的預測及診斷功能。例如:《鋼琴》《聲樂》課程采用可“集中聯考、分層授課”的方式,學生入學時,對其專業水平進行評估,教師根據學生的水平采用“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分組授課方式,每學期期末組織集中聯考,對學生的專業發展情況進行再次考評,考評結果又作為分組的依據,如此的做法,既能滿足不同專業水平學生的發展需要,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加強“三能”教師隊伍建設,構筑學生崗位能力提升的師資保障

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是課程建設的前提,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直接影響教學改革的效果,為了避免課程改革與創新“新瓶裝舊酒”,應建設和培養適應高職教育的“三能”教師,即“能勝任理論教學,能指導學生實訓,能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研究”。因此,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教師的“三能”,是學生崗位能力提升的人才保障。

一方面應完善和細化學校內部的各項保障制度,開展職后培訓、教學改革、課題研究、專項研討等,保障教師參與課程改革工作的積極性,使教師在培訓學習中進步,在課題研究中成長,在項目建設中發揮能量,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真正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定期赴行業企業掛職鍛煉,教師通過參與行業企業教學、管理、培訓、研討等一系列活動,提高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例如:參與中小學課程建設、教學研討、現場觀摩,攜手社會組織策劃項目活動,既豐富了教師的閱歷,熟悉行業的需求,又提升了教師指導學生的能力。

總而言之,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創新過程中,應充分滿足學生“職業發展,個性發展,全面發展”的價值訴求,圍繞“實踐性”的核心理念,著力從目標定位、課程建設、教學方法改革、考核評價創新以及師資隊伍保障等諸多方面綜合考量,構建以實踐為導向的動態課程體系,為學生的就業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論行動體系及其特征——關于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思考》,《教育發展研究》2002年第12期。

[2]石偉平、徐國慶:《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職教論壇》2001年第10期。

[3]教育部:《職業院校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指導方案》,2004。

[4]張健:《論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職教通訊》2005年第6期。

[5]余向平:《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質及實施途徑》,《北方經貿》2005年第12期。

[6]胡燕燕:《淺談高職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年第1期。

[7]徐國慶:《課程含義與課程思維》,《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