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簡要闡述通識課程的概念與意義,通過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分析當前西部理工科學院在通識課程設置上的現狀、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問題,同時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出對通識課程設置的訴求。

【關鍵詞】西部理工類學院 通識課程 設置研究

基金項目:西安郵電大學中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14-0402。

通識課程綜述

通識課程是課程的一種,又稱為“一般課程”和“通才課程”等,其課程的教育目的是在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帕卡德教授首次將其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其后這種聯系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并且致力于對其進行研究。

從教學的角度來說,通識課程的設置具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積極意義:第一,通識課程設置是世界各大學普遍接受的國際化議題,是豐富和發展我國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重要方面;第二,通識課程設置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方式;第三,通識課程設置是大學精神的課程實現方式;第四,通識課程設置是現代教育理念中國教育特色發展的實踐過程;第五,設置通識課程是防止學生偏科的重要手段;第六,設置通識課程能夠防止應試教育下的“高分低能”學生的出現。

西部理工科院校通識課程設置現狀數據分析

1.西部理工科院校通識課程設置現狀調查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本次問卷針對西部理工科院校通識課程設置方面的熱點問題,共設計了18個問題,主要內容涉及對通識課程設置的了解狀況、對通識課程的主觀訴求、對通識課程設置的期待、通識課程當前存在的問題以及通識課程的實際開展情況等,以便充分了解目前的西部理工科院校通識課程設置現狀,并且對每個問題設計了相應的選擇項,讓被調查人進行單項選擇,以充分了解被調查人對每個問題的看法和意見。共發放50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02份,有效回收率約80.4%。

2.西部理工科院校通識課程設置現狀調查分析

筆者從西部理工科院校通識課程設置的了解狀況、對通識課程的主觀訴求、對通識課程設置的期待等方面來開展調查結果的統計和分析工作,具體情況詳細描述如下:

首先,在對通識課程的認識進行分析的時候發現,聽說過的只有219人,占總有效調查人數的54.5%,有180人從未聽說過“通識教育”這個詞匯,占有效調查人數的44.8%,另外有3人未填寫此項。

其次,在對通識教育的目的認識上,有284人次選擇了“可獲得較廣領域的知識,培養宏觀視野,提高自身綜合素質”,183人次選擇了“對專業教育課程的一種補充”,68人次選擇了“只是學校單方面安排來充實學生生活”,66人次選擇了“為了修夠學分,達到學校畢業要求”,另外,還有5人次選擇的是其他。

再次,在對通識教育的作用認識上,有147人選擇了“為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和離開大學后繼續學習奠基”,111人選擇“對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最一般和最基礎的知識的掌握”,67人選擇了“道德意識和政治覺悟有所提高”,39人選擇了“用外語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能力有所提高”,17人選擇了“邏輯思維能力有所提高”。

3.西部理工科院校通識課程設置情況

首先,從師生互動交流情況來看,有62人認為所有的教師都會采取方法,引導學生積極討論、交流,融入課堂教學中;147人認為大多數的教師會采取方法,引導學生積極討論、交流,融入課堂教學中;121人認為一部分的教師會采取方法,引導學生積極討論、交流,融入課堂教學中;44人認為很少有教師會采取方法,引導學生積極討論、交流,融入課堂教學中;12人認為沒有教師會采取方法,引導學生積極討論、交流,融入課堂教學中。

其次,在通識課程課堂紀律方面,只有170人從來沒有逃課,占總有效調查人數的42%,剩余的人數當中,有218人都有逃課或者請假的經歷,占總人數的54%。

在專業課程課堂紀律方面,只有167人有逃課或者請假經歷,占總有效調查人數的41%,剩余的人數當中,有215人都有逃課或者請假的經歷,占總人數的54%。

西部理工科院校通識課程設置對策研究

西部理工科院校通識課程開展的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制定相應的對策,以更穩定和更有效地推進通識課程的開展,提高在學生中的認可程度,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1.加強對通識課程的宣傳

從目前的實際調查情況來看,西部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對于通識課程了解的程度還不夠,他們了解的信息多數都來自同學間的口述信息傳遞,很少一部分是通過教學海報認識的。但是口述信息具有兩面性以及片面性的特點,個人主觀的因素影響很大,造成了信息接受者不能夠真實地了解通識課程,多是作為聊資聊過就忘,因此這可能會給學校的新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從實際調查的結果來看,宣傳的效果對在同學中形成濃郁的學習氛圍具有很大的決定作用。因此,西部理工科院校要大力開展對通識課程的宣傳工作,這種宣傳工作不僅要面向新生,同時還要面向其他的對通識課程不了解的老生,使得所有的學生對于通識課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全面的了解,改變之前的模棱兩可的無奈。

2.開設通識課程試聽公開課,讓學生有機會進行課堂體驗

隨著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愈加嚴峻,許多學生在入學前都能認識這個問題,都抱著學習專業課的極強目的性參與大學的課程學習,認為只有專業課學好了才能在就業的時候擁有更強的競爭力,而認為通識課程對于就業并沒有什么幫助,甚至是排斥參與,認為是浪費時間。通過開設通識課程的試聽公開課,可以使得同學們糾正很多錯誤的認識。同時將這些公開課的內容編制成小冊發放到同學的手中,使其隨時隨地都能夠了解通識課程的相關作用,保證其能夠逐漸糾正錯誤的觀點,正確地認識到通識課程對于人格成長的作用。而且通過這種正式的公開課試聽會讓同學們對自己心中對于通識課程的期許得以印證,使得許多同學自發地參與到通識課程的學習中去。

3.加大對通識課程教學的資源投入,更新教學設備

先進的教學設備是教學方式創新得以實現的基礎。然而,從院校的每年財政數據表明,運用于通識課程的資金投入遠遠低于專業課程,這需要院校領導和教師團隊能夠認識到這方面原因,加大對通識課程的財政支持,同時還要進行資金投入方案的論證,以便能最大效率利用資金。西部理工科院校針對本校的實際情況,為了滿足學習開展通識課程教育,劃撥專項發展基金,鼓勵部分教師主動承擔課程的開展工作,對其工作給予政策上的傾斜與優先,同時還可以開展通識課程知識應用的相關競賽,在靈活運用課堂知識的同時擴大影響力,讓更多的同學了解通識課程并主動地選擇學習。總之,應該將政策落到實處,使西部理工科院校的通識課程與相關競賽能夠有序地開展。

4.構建網絡交流平臺,建立新型的學習研究小組

互聯網作為信息交流工具,具備規模巨大的信息和服務資源,也是面向公眾的社會性組織,本校的各個班級的同學都能夠通過這個平臺進行交流和學習經驗共享。許多的學習課件和競賽狀況都可以制作成各種精美的教學視頻在互聯網上進行共享,使得同學們的交流和學習變得更加的簡單,所以也就不存在因為對通識課程的不了解造成主觀心理排斥的可能性。建立新型的學習研究小組,不僅可以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也為其他同學做出了榜樣,以實現全校學生都熱情高漲、積極地學習自己選擇的通識課程科目,實現通識課程推廣和學生能力的提高。

結語

綜上所述,西部理工科院校在通識課程設置上取得了一定的實際效果,總體來說有七成左右的同學達成了預期中的能力提高,但是在教學方式上還存在一些不足,同學們希望有更加多樣的教學方式,更加自由的選擇方式和更加持久的課程設置選擇。在教學改革方面,有一半以上的同學提出了對教學創新的需求,并在選修比例以及選擇自由度上面提出了期望。沒有豐富的課程教學宣傳和教學體驗,通識課程教學資源投入不足,使得通識課程的開展并沒有理論上預計的那樣理想。建議加強宣傳工作,從新生開始灌輸通識課程的作用認知,更新通識課程所需要的硬件設施,給教學創新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提供實現的可能,定期舉辦通識課程相關知識競賽,營造一種重要的學習氛圍,而因此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最終實現通識課程的全面開展,使得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黃俊杰:《大學通識教育與基礎教育的神話——理念、策略與法》,《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

[2]楊德廣:《市場經濟下加強大學生通識教育的必要性》,《上海高教研究》1999年第1期。

[3]白鑫剛:《新時期高校通識教育的現狀與發展策略》,《教育探索》2008年第2期。

[4]余凱:《關于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調查與分析》,《現代大學教育》2003年第3期。

[5]王瑜:《通識教育的產生背景及其實施方法》,《江蘇高教》2003年第3期。

[6]李曼麗:《反思中國大學通識教育及制度的構建》,《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第3期。

[7]趙立波:《人文發展與通識教育問題初探》,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08。

[8]王義遒:《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