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八”治校策略
作者:渭南市澄城縣實驗學校 張玉芳
發布時間:2017-01-05 10:53:3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二八策略的提法源于二八定律,也叫巴萊多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發明的。他認為,在任何事物中,最重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的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非決定性的,因此又稱二八法則。
我認為最好的學校管理策略是因校制宜、多措并舉、中庸和治。一年來,基于對學校實際情況的思考分析,以二八法則理論為指導,我校進行了以下嘗試:
嘗試一:20%的人文關懷+80%的制度文化
觀點1:行治修制乃管理之根本。
澄城縣實驗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占地面積68畝,在編教師276人,就讀學生4155名。這樣大規模的學校,不是憑校長個人魅力就能感化得了的。學校的教師團隊平均年齡32.7歲,生活、工作狀態相似,需求相似,競爭壓力大。因此,必須依靠制度保證最基本的秩序和公平。
一套好的制度既有規范又有考量的標準,還要有明確的執行、監督主體。我學校實行“切塊運作—分部管理—包年級落實—校長督查室督察”的責任包干式管理體制,把學校每一個學部、每一塊工作、每一個年級管理責任都分解到人,每一項工作的落實都有督察責任人。不同崗位有不同的崗位職責、促動措施及評價標準。
明確責任是保障落實的前提。目前,責任制從學校管理的組成方式內化為一種思維方式和學校制度文化。每件事先分解責任,每個人都講責任,每次失誤都追究責任。在這種思維方式中實現了事事有人管、時時有人管、處處有人管、人人都負責的良好態勢。
觀點2:制度能規范行為,但情意直指人心。人心的潛能是最大的力量,做足人心的工作才是校長的主要功課。
我是在實驗學校成長起來的校長,我的下屬曾經都是我的同事,也有的是我曾經的上司。在這樣的環境中,保證人心的正能量也許并不意味著物質的幫助,而是同甘共苦、時位不移人的本色,是對每位教師的重視、尊重,對每分付出的認可。所以我在任職一年除了傳統的教師生活(婚、喪、嫁、娶、病、困)“六必訪”外,要求自己做到“四堅持”:堅持率先垂范。凡是要求教師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堅持每天校園巡視四小時,因為教師的奉獻從來都是默默的,作為校長觀察和聆聽同等重要,要深入一線,用眼睛去發現、去了解那些真善美的細節,敬業愛崗的典型;堅持寫《校長日記》,把我的感動、我的反思記錄下來,是感恩也是成長;堅持重大決策多請教,請教是尊重,更是責任感的激發和決策的認同。
嘗試二: 20%的頂層設計+80%的民主征詢
觀點1:民主=歸屬心理=共同責權意識=凝聚力
團隊的凝聚力是學校發展的根本。管理的核心就是調動人的積極性,制造團隊凝聚力。因此,只有讓教師在參與學校民主管理過程中,增強對集體的認同感、責任感,就能成為“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創造力”的人。
學校工作分解為若干個崗位,每個不同崗位的教師就是他所在崗位層面最有發言權的人。因此我們學校的傳統是,每項工作決策前先組織相關人員充分討論,在討論中歸總利弊得失,最后形成決策。每周一次教師論壇,就不同層面的熱點、難點問題發表意見,提出建議;每學期期末一次學校工作意見征詢,在此基礎上形成新學期的學校工作計劃。
觀點2:沒有集中的民主是沒有方向的,也就沒有前途。
校長的職責是對民主建議的提煉和升華,要能在原材料加工的基礎上,寫出立意深遠、主題明確、條理清楚的治校大文章。民主的著眼點大都是現在時態,校長的思維必須兼顧現在時和將來時。作為校長,必須站在民主結論上想得更高明、更深遠,包括把許多常人考慮不周全的因素考慮周全了,把常人暫時想不到的事想到了,把常人只在表面上看的事情看深了;而且要能把想的事情分解成規則、計劃、條件、行動步驟、執行者、核查標準,并設計好系統的、在行動中加以激勵、監控、調整的工具,把這些通盤考慮,系統設計形成學校學年工作規劃和規程細則。
嘗試三: 20%的價值引領+80%的利益調配
觀點1:一個智慧的領導者絕不會把自己的管理建立在員工百分百忠誠、良心、公正、純潔、神圣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措施的影響力、吸引力和控制力上。
利益是最原始的驅動方式。因此每所學校都建立必要的獎罰機制,激勵先進,懲罰后進,使所有員工均積極參與并創造成果。在充分激勵員工的同時,實現學校健康發展。
觀點2:物質利益對進入高境界的教師作用不大。
每所學校必然有20%的優秀團隊,他們在各自學科領域起著示范引領的作用,是旗幟,是精神的楷模,是改革的領軍。學校的工作的潮頭必須靠這一部分人推動。這部分人的工作已經到了為師的理想境界,他們追求的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內在的職業幸福。對于這些教師團隊中的精英,我們的措施就是促進成長、幫助成就。為此我校開展每年一屆“名牌教師工作室”活動和優秀教師個人教學藝術推介活動。實行教師榮譽的梯級管理辦法,為優秀教師提供更多的成長機會,提供更多的專業資源,搭建展示平臺,幫助他們實現成名成家的夢想。
嘗試四: 20%的家庭教育+80%的學校教育
觀點1:學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影響深遠。
孩子自6歲進校門,12年基礎教育,4年高等教育,16年就基本決定一生。在這16年中不僅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確立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性情和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交際圈。澄城實驗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9年占16年的55%,影響太大了。因此我們學校有兩條警示標語,已經成為全體教師的工作警示語,一條是“以責任之心辦學,以父母之心務教”,喚醒所有教師為人父母的同理心和職業責任感;另一條是“教學生九年,想學生一生,思國家千秋”。
觀點2:任何成長故障都能夠在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
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著家庭教育的影子,也許與家庭物質基礎沒有必然的關聯,但一定與家庭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排除成長故障,必須協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才能標本兼治。澄城實驗學校自2010年6月至今,一直堅持開展大家訪活動,把探詢的目光投向家庭,把新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教育措施帶進家庭。自2013年7月起,我們又開展專家送診上門活動,把最專業的幫助送給家長。
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是需要不斷在實踐中檢驗、發展的。讓我們帶著提升辦學水平的理想,立足實踐,關注問題,思考對策,積極嘗試,為實現辦群眾滿意教育的理想盡職盡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