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師德的源頭活水
作者:西安市翠華路小學 盧焱
發布時間:2017-01-05 10:50:1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從社會意義而言,往往“師德”比“師業”更重要。師德,一個嚴肅而又意義重大的話題,每位教師都是努力踐行者,以我膚淺的語言和認識未必能表達得透徹。但是,隨著教齡的增長,我愈來愈深刻地感受到師德師風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基。
說起師德,“愛”是毫無疑義的高頻詞,因為,師愛是師德的核心,是教育的靈魂。每一位教師接受職前教育的第一課恐怕就是關于“師愛”的教育,且伴隨職業的始終。這世上有兩種職業,如果不是真的熱愛,就一定不要強迫自己去做,那就是教師和醫生。無論師者還是醫者,皆須有赤誠、有信念,有超乎現實功利的慈悲與奉獻,因為他們所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師愛是一個常講不衰的字眼,講師愛并不是說我們的教師不愛學生,不愛自己的職業,而是因為愛是優秀教師的核心素養所在,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問題。“心中有愛就會懂得如何教書。”陜西省教育廳巡視員劉桂芳如是說,“心中有愛,就能夠感受到學生身上那些富有靈性的東西,這些東西一下子就照耀了你,讓你感到生命的美麗。”西安小學副校長胡斗玲如是說。我深以為然,一個對師愛認知不深刻的人怎能說出這樣至真至誠的話語。我認為,心中有愛,思想上便生出寬容,行為中便有了等待,雙眼里便成了風景。
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那些年,我在學校帶啟智班,每當下課,正常班的學生都圍在教室周圍指指點點。啟智班的教室與教師辦公室同在學校平房,地勢低洼,教室外面與窗臺齊平高的地方是學校操場,站在操場上,教室里一覽無余。孩子們如受驚嚇的兔子般蜷縮在教室角落,有的孩子感覺看他們的學生不懷好意,就罵他們,中重度弱智孩子則在一旁傻呵呵地笑。對這一狀況,開始我就像沙漠中的鴕鳥,全當作沒看見,也不知道,可是,我的內心卻天天忍受著煎熬。后來,我漸漸想明白了,這些孩子沒什么見不得人的,他們更需要與人交流,和外界接觸。于是,每次下課,我不再回辦公室,而是帶著他們在教室里玩耍、游戲,拉起他們的手,帶領他們走出教室,勇敢地走進那些正常學生,一起游戲,一起說笑,還帶著他們外出游覽,走進自然,走向社會。師生、生生之間的友善、仁愛如一陣春風,一道亮光,一股力量,一張溫馨的網包裹和溫暖著這些智障孩子。兩年多后,18名智障學生全部順利進入正常班學習。啟智班的教學經歷是我教師生涯中最難忘的歷程,那些日子讓我擁有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健全的生命就是上蒼的厚愛,就是上蒼送給我們的禮物。啟智班的教學經歷,更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師愛的力量。作為教師,我們要用愛和生命守護好每一個孩子,用摯愛詮釋教育的真諦。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個孩子都是令人驚奇的世界,帶著呵護、尊重和敬畏的心態,永葆對學生高度的興趣,引導他們打開自己璀璨的一頁,身為教師就是功德無量了。
后來,我走上了教學管理崗位,這一崗位讓我見識到了更多異彩紛呈的生命,感受到了生命中的靈性和善意。晨起查堂是我的常規工作內容之一。一天早讀,我照例去教學樓巡視,秩序井然,環境整潔,瑯瑯的讀書聲此起彼伏。在我聽來,這是校園中最為動聽的樂曲,不由得沉醉其中。剛走到下一個班,我發現一個小男孩站在教室一側,一臉沮喪,不用問就知道,一定是不遵守紀律,影響了大家。班主任看見我過來了,趕忙停下手中的工作,走到這位學生跟前處理。果然,孩子一臉悔恨,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和同學們一起好好讀書。我剛轉身準備走,發現在孩子不遠處有一團廢紙,幾乎同時班主任也發現了,看看那個孩子說:“發現地上有紙要及時撿起來,把紙扔到垃圾簍里。”小男孩如釋重負,一臉燦爛,愉快地撿起紙扔進紙簍后,卻定格在紙簍旁不動了。看著小男孩溫順聽話、甚至有些發呆的樣子,班主任無限憐愛又佯裝責備地說:“去吧,回座位。”又嘟囔一句:“真是的,指到哪兒做哪兒。”隨即,萌化人心的一幕發生了,小男孩彎腰從紙簍里重新拿起那團紙,回到自己的座位旁,認認真真地將紙團細細鋪展開來,墊在凳子上坐了下來。就在我們不解的瞬間,突然就讀懂了孩子的行為,不約而同相視一笑,“紙到哪兒坐哪兒”沒錯呀!多么可愛的孩子,多么純真的心靈,擁有這來自心靈的禮物是教育事業的最大魅力,我們可曾讀懂,又可曾擁有?我愿意相信,當我們用心去搜索和定格這些畫面的時候,一些情感就會在心里悄悄發生變化,而這幾乎是教師內心深處留戀教育的最偉大的力量。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奇妙的世界,雖然每個世界各不相同,卻有著同樣的精彩,所不同的是,你永遠無法預知每個世界的精彩。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讓我漸漸對這些無遮無攔、率真隨性的學生心生感情,所有的生命都是上蒼的杰作,都是一個不朽的傳奇。
但是,愛的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這樣一個小調查:某老師連續幾年帶高三畢業班,任班主任,成績非常好。那年,這位老師所在地市抽考物理單科,第一名花落他們班。作為物理老師兼班主任,他心中充滿著成就感,可是在市里向部分學生調查“誰是最受歡迎的老師”的問卷中,這位老師差一點被學生評為最不受歡迎的老師。為此,這位老師感到郁悶、委屈,覺得學生不懂事,但更多的是對自身的反思。他總結教訓,認為自己之所以不被學生喜歡,是因為他沒有關注諸如“學生快樂嗎”“學生體驗到生命的狂歡嗎”等感受。根據“學生喜歡什么樣的老師”的調查結果,也驗證了這位老師的總結。尊重、公正、關心、真誠、愛護、負責任、信任、微笑、激情、風趣幽默、知識廣博、“懂我”和以身作則等詞成為學生喜歡老師的關鍵詞。而這些關鍵詞恰好反映了教師的人格和倫理精神。正是這些人格和倫理精神,才能使學生接受師愛。
故此,我們不但要深懷一顆愛心,更要學會去愛。愛學生,首先要大膽說出來。我常常對我們的老師說,教育學生要給學生一個好心,更要給學生一個好臉,要用微笑和信任真誠地告訴孩子“你真棒!”“我喜歡你!”當孩子從你那里獲取了認可和激勵后,就會帶著這份賞識,朝著你所希望的、你所喜歡的方向進發。愛學生,還要學會換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高興做的事情,就不要要求孩子去做。有誰愿意每天埋頭寫作業,沒有業余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常常受到批評和抱怨?因此,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體諒孩子的感受,多鼓勵孩子,多包容孩子。愛學生,還要學會放手。放手就是要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予他們個性成長和發展的自由。我們不妨豁達一些,用一顆真摯的愛心,投一束親切的目光,說一句溫暖的話語,做一個放行的手勢,讓孩子在教師愛的呵護中執著地向上求索,在坎坷的成長旅途上堅定地行走,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始終高揚夢想的風帆。
人之初,性本善,對于孟子的性善說,我更加認同董仲舒的人性學說。他說:“善如米,性如禾。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米與善,人之繼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為之內也。”董仲舒強調人為和教化的作用,以為教化是性的繼續。人性中存在著善的種子,需要外部的教化催生善的種子發芽,茁壯成長。催生善的種子發芽成長,用的就是教師的摯愛。我國臺灣教育家高振東曾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我想,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師德,愛有問題的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師愛是神圣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
心中圣賢數老師!做一個有愛、能愛、會愛的老師,你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