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對于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如何,關系到孩子的終身發展,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近幾年來,在黨和國家、各級政府、教育部門、婦聯等政府單位和機構的重視之下,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改革,我國的家庭教育工作及水平特別是農村家庭教育的整體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家長及家庭教育的觀念、教育方式、能力水平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這是不容置否的。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怎樣?還潛存著哪些問題?本文通過調查了解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

一、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農村社會經濟、教育也隨著國家的整體改革開放與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家庭的結構、經濟、教育、文化的狀況及家長的素質水平也得到大幅改善和提升,為農村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提供了堅實可靠的保障性支撐,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經濟快速發展,為教育孩子提供了經濟基礎。隨著我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取得巨大成效,使農村家庭的經濟收入發生較大變化和增加,家庭及家長手頭富裕了,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小康社會的家庭目標已基本實現,農村家庭過去因為窮供不起孩子讀書的現象基本消除,加之國家對農村農民農業的大幅投入和減免稅收,農民的創收渠道不斷拓展,使農村家庭普遍富足起來,不少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等項目上投入大幅增加。不少家庭不惜投資讓孩子到城里選擇高質量的學校讀書。

2.家長素質普遍提升,為教育孩子提供了科學的指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家庭家長的文化程度明顯提升,大都在高中以上水平,這些家長改變了他們的父輩由于文化程度太低而無法教育指導孩子的狀況。不少70后、80后、90后的家長,不僅文化程度普遍較高,而且生活觀、價值觀、教育觀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他(她)們大都重視對孩子的教育,重視孩子的未來發展,尤其重視對孩子文化課的指導,不少家長也重視發揮社會教育機構的功能,把孩子送到輔導機構,強化孩子的各種興趣特長,也為孩子的學習、發展提供了幫助和支持,這是前所未有的。

3.重視與學校的聯系和溝通,為教育孩子提供了有力幫助。孩子成長中主要教育責任在家庭、家長,但學校教育也是家庭無法取代且發揮著更重要作用的。現在,農村家庭家長也在學習城市家庭家長,不僅重視家庭的教育功能,更寄希望于學校教育發揮教育作用,而且絕大多數農村家庭家長也理解支持學校的教育工作,能夠按照學校的要求,積極配合學校,自覺主動地接受學校及教師的指導,經常加強與學校教師的聯系,參加學校的教育活動,參加家長學校的培訓,為教育孩子獻計獻策,使家校合作正在變成讓人欣喜的現實。

4.傾注愛心不圖回報,為孩子未來勇于舍棄自我?,F在相當一部分農村家庭和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成長和未來發展,不惜犧牲自己的追求、興趣和工作,大有為了孩子可以放棄一切,舍棄一切之態勢。有的家庭、家長,為孩子能上好學校,取得好成績,考上理想學校,他(她)們寧愿舉家遷到城里,成為孩子的“保姆”“陪讀”,不管自己多艱辛,也要讓孩子好好學習,健康成長。有的家長為了孩子,改變了自己的興趣愛好,集中時間和精力為孩子服務。雖然生活辛苦些,但內心卻毫無怨言,始終堅持,讓人非常感動。

5.培養孩子日趨理性,為孩子未來成長著想。農村家長教育培養孩子的理念也正隨著形勢的發展而發生改變,這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在大部分家庭家長十分重視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也有一部分家長較重視孩子個性特長的培養,讓孩子參加音樂、美術、體育等多種技能特長的培訓學習,按照孩子的興趣愛好,鼓勵孩子,支持孩子,不再只重視文化課與成績,這是前幾年少見的現象和變化,這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問題

在充分肯定目前農村家庭教育發生可喜變化、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由于農村經濟、社會、教育及家長觀念等原因,農村家庭教育同時也潛存不少不容忽視的問題,應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和高度重視:

1.家訓家風建設滯后傾向?,F今的農村許多家庭不像家庭,父母不像父母,孩子不像孩子。究其原因,在于現在的農村家庭教育追求學?;?,特別是隨著城鄉經濟結構的變化,不少家庭因為生活原因,父母進城務工,出現了留守兒童家庭,或由爺爺、奶奶充當父母的角色,孩子從小缺少了父母之愛。由于家庭的變化,家訓、家風建設更不規范不完整,本應發揮家庭教育個性化特點的教育,現時也無法實現,使農村的孩子從小未能接受良好的家訓家風教育,對孩子們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出現了一些孩子有知識無文化,有文化無禮規。

2.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F在農村大多數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他們全然忘卻家庭教育的職能,把家庭變為第二課堂,不少父母成為老師的助教,并且以知識教育為中心任務,孩子放學回家,家長一般不允許孩子從事自己喜歡的業余活動,大都讓孩子寫作業、做練習冊、復習文化課。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考試成績,成績好了不惜物質獎勵,成績不理想嚴加指責,使孩子完全失去了歡樂,學習負擔壓力不斷加大。相當部分家長并未真正重視,沒有把孩子的人格健康放在應有的位置,使家庭教育過早地涂抹上了功利主義色彩,不能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3.推責依賴學校傾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家庭是孩子生活的最重要場所,這些道理農村家長也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F在不少家長忙于務農,發展經濟或務工,顧不上對孩子的教育,他(她)們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萬事大吉,全部責任推給了學校和老師,似乎家長沒有責任。孩子學業、品德等出現問題,不首先從自身找原因,而責怪學校老師沒盡責、沒關心、沒做好。有的家長一聽到老師聯系,常常大講客觀原因或干脆找借口不予理會,往往使家庭監護教育的主體責任落空,人為造成學生成長教育過程中的矛盾和隔斷。

4.對孩子指手畫腳傾向。孩子也是人,也是有個性,有人格尊嚴的,盡管他(她)們還未成年。隨著現代科技和信息的發展,必然使家長的絕對權威地位出現動搖。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發現不少家長自以為是,不是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溝通,而是以家長自居,不尊重孩子,不講家庭民主,不聽孩子訴述,而是以自己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要求來對孩子。有的家長對孩子身上表現出的良好品質或優點,不去鼓勵、鼓掌,而是挖苦,或不屑一顧,嚴重挫傷了孩子的進取之心。有的家長不理解孩子,不能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老是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使孩子幼小的心靈過早受到壓抑。

5.教育簡單粗暴傾向?,F在農村有一部分家庭家長,由于受自身素質、不注重學習等因素的影響,不了解教育的發展,不懂得教育的規律,不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特別是當孩子出現問題或錯誤時,不能做到先詢問,先了解、先調查,不聽孩子解釋,任意剝奪孩子的權利,對孩子簡單粗暴地進行傷害。這些家長缺少法律常識和法制意識,常常出現教育孩子時做出違法行為,有的造成嚴重后果而后悔莫及。

三、建議

通過對農村家庭教育現狀與問題分析研究,我們認為,目前盡管農村家庭教育的主流是好的,是值得稱道的,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建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婦聯等組織機構,要加大對家庭教育法規、未成年人保護法律的宣傳和教育,盡快完善家庭教育協調領導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辦法,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建議各級各類學校要建立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并發揮其作用,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的指導功能,采取措施,加強學習培訓,盡快幫助農村家庭及家長更新教育觀念,明確責任,提高素質。建議廣大農村家庭及家長要認真學習,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學會用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孩子,為孩子作出榜樣,主動與學校加強合作,共同肩負起培養教育孩子使他們健康而快樂地成長的歷史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真正養成好思想、好品格、好習慣,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