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對學校課程規劃的影響
發布時間:2017-01-04 16:49:2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高考改革必然會帶動課程改革,要努力探索“興趣特長導向”的教育新模式,通過多樣化的選修課程和學習體驗,讓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從而為自己的學習“筑基”,為自己的成長“筑基”,激發學習潛能,提升學習效率,最終實現高質量的學校教育。
面對高考改革,對于學校教學來說,最直接的挑戰是如何合理安排課程。顯而易見,高中課程需要根據不同學校、不同生源來合理安排,根據在浙江、上海地區的一些走訪情況,走班制是最常見的模式,如何結合實際采用適合高考改革需要的走班制,是每所高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學生分類分層和走班教學無疑成為未來高中教育的新常態,也是體現學校課程規劃合理性的指標。以率先試點的浙江省為例,能否實現全員選課走班呢?
按照新高考改革方案,除語文、數學、外語之外,學生要從另外7門課程中選取3門作為考試科目,“7選3”理論對應的35種組合全部都可能。因為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是必修,所以高中往往對這三門課程不實行走班制,保留了傳統的行政班,同時對選修課程實行走班制,出現了行政班和教學班并列運行的情況。如果按分類開課,35種組合的課程設計都要啟動起來,很明顯有些組合選課人數極少,面對這種情況是否還要開班呢。開班,師資還不夠;不開班,又與高考改革的目的有所背離,無法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考慮到現實和效率的問題,可參考一些中學的成功經驗,對于選課學生人數進行限制,即30-50個人之間作為走班原則,編成一個教學班。如果某個組合只有極少數學生選擇,達不到開班人數的話,那么在其他組合中通過教學班進行合并,也就是所謂的二次走班。通常情況是一個學生分別對應一個行政班和教學班,進行二次走班的學生就會對應一個行政班和兩個教學班,最終學生需要走三個班級。比如A班級是“物理化學歷史”組合,B班是“物理政治歷史”組合,這兩個班級都有學生選擇歷史,但是選擇歷史的人數不夠的情況下,假如只有20人,開班原則上人數為30-50人之間,這樣就需要與其他班級合并。上歷史課時候,合并班級的課表也必須聯動起來,比如上午第三節課,A班上歷史課,B班同樣也要上歷史課,這樣二次走班才能順利實現。
在高中三年具體的課程結構安排上,通常學校都會開足開齊必修課程和專題課。在高一年級設置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等學考科目,保證并開不超過一定數量,嚴格控制每周課堂教學時間。高二年級開始開設生物、信息和通用技術科目,在保證每位學生每科目均能參加兩次學考和選考的機會和學科模塊修習課時足夠的前提下,適當增加了生物、政治、技術的周課時。高三年級,由于部分學生已完成選考課程,課程變得相對單調,為了緩解高三學習枯燥和緊張情緒,每周增加音樂或美術1課時,開設心理課1課時。
面對新高考方案對選修課程開設帶來的沖擊,學校在選修課程開設方面強調“融合”。首先,以“學科”為中心的“國家限定選修課程”和“校本知識拓展課程”相互融合。在高二10月到高三10月4個學段均開設拓展類課程10課時以上,既滿足學生同時修習3門選考科目,也滿足學生選擇修習各類學科素養類選修課程,提升其全面的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其次,學校會將職業技能類選修課程與學生生涯規劃課程融合,開發和引進家用電器入門、電子商務、食品營養與檢驗等系列應用型職業技能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在選修課程過程中了解職業性質、增強職業興趣和明確職業傾向,最后實現社會實踐類選修與科技教育的融合。
(來源:高考改革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