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
作者: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附屬小學 陸 菲
發布時間:2017-01-04 17:32: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為了鞏固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師一般都會在課后給學生布置一定量的作業。但是一些教師單純追求作業的數量,忽視了學生的感受,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就需要注重個性化作業的設計,通過個性化作業來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作業的完成過程中,輕松完成作業,同時能夠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教師在安排個性化作業的時候,要基于“以生為本”的理念來進行設計,賦予學生較大的空間,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作業的類型,自由完成作業。
一、設計層次性的個性化作業,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由于學生數學基礎不同,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就不同,安排統一的作業不利于每個學習階段學生的成長。因此就需要教師設計富有層次性的作業。層次性的作業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需要不斷提升作業設計能力,保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路程、時間與速度”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就可以設計成三類作業:第一類作業是基礎型作業,例如羚羊4小時可以跑360千米,那么請問它8小時可以跑多少千米?帆船的速度是210米/分,汽艇的速度是其3倍,那么請問汽艇的速度是多少?第二類作業是拓展型作業,例如甲乙兩地相距282米,一輛汽車已經行駛了107千米,汽車的速度是30千米/時,那么請問汽車還需要行駛多長時間?第三類作業是提高型作業,例如小明家和學校之間的距離是680米,他用8分鐘可以走到,小紅家和學校之間的距離是1280米,她用16分鐘走到,那么請問小明和小紅誰走得快?通過三類作業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但是并不是說基礎較弱的學生就不能完成層次較高的作業,只要學生完成了基礎作業,就可以進行作業拓展,從而逐步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
二、設計創造性的個性化作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在創造性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逐步引導的方式,通過基礎問題將學生吸引到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然后精心設問,引起學生的思考,在逐步引導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圓的面積”這部分內容以后,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前面的題目就是讓學生對圓的基本概念、面積、周長公式進行復習,最后設計一道富有創造力的題目:學校里有一塊空地,要在該空地上建設一個圓形花壇,一半種花,一半種草,請問如何設計這個圓形花壇。在完成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很快就想到半圓的設計方案。此時教師讓學生思考是否還有別的設計方案,此時就需要拓展思維,從“一半和一半”這個條件進行入手,只需要保證種花的面積和種草的面積相等,并不一定是整塊的兩半。經過這樣的解釋,學生的思維就變得活躍起來,從面積的角度出發,設計出各種各樣的圖案,例如扇形、圓形、三角形、多邊形等,在整個作業拓展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三、設計實踐性的個性化作業,促進教學與生活結合
小學數學和實踐之間的聯系緊密,因此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作業和實際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深入到實踐中探究數學的奧秘。
例如在學習“利息”這部分內容以后,為了讓學生理解利息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就可以設計這樣的題目:王阿姨在銀行存款5000元,存期是兩年,一種情況是在存款一年半的時候急需取出的,另一種情況是由于繁忙,王阿姨在存款兩年三個月的時候才想起來取出,請問王阿姨在這兩種情況下的利息如何計算?學生在學習利息這部分知識的時候,課本例子都是定期取出,對于提前取出或者延后取出的探究比較少,教師通過這道題目,讓學生去調查在遇到這兩類存款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計算利息。經過調查,學生不僅鞏固了課本的知識,對利息在生活中的靈活運用也加深了理解。
綜上所述,新課標提倡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作業設計中也需要體現個性化,注重層次性、創造性以及實踐性,通過作業不僅能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發散性思維,學生從多方面思考數學問題,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