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課的“語文味兒”
作者:陜西省楊凌示范區楊陵區教育教學研究室 蔣衛波
發布時間:2017-01-04 17:27: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改以來,學科整合、多媒體輔助、學生主體地位、自主合作探究、有效教學、高效課堂等理念已深入到課堂教學中。隨之而來的是,各學科中的“越界”行為也越來越明顯,回歸學科本位的呼聲也逐漸增多。那么我們語文課如何處理好課程改革與語文學科本位的關系呢?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語文課中不能缺失“語文味兒”。
一、“讀”味兒
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要做到這些,只有靠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確有其流傳千百年被大家普遍認可的道理。任時代如何變遷,教學手段如何改變,作為母語課程的語文教學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讀,語文教師要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創造讀的機會。
常見的誦讀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范讀,教師的范讀既有示范作用,又有感染作用;二是領讀,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跟讀,能夠培養誦讀能力;三是默讀,默讀是學生獨自感悟和品味文本的必備過程。
無論是哪種方式的讀都需要教師適時的指導與點評,也可以由學生進行互評。初讀課文一般要求讀準字音,熟練流暢。第二遍誦讀要求融入課文,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感情,讀出抑揚頓挫。重點語段的品讀也需要特別強調,如何讀出畫面,如何讀出氣勢,如何有感染力,如何針對不同文本讀出不同感覺等。
二、“寫”味兒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寫是最基本的學習方法。當然,我們這里說的動筆寫可以是圈出重點字詞,可以是批注品評重要句段,可以是摘抄相關資料,可以是文段改編,也可以是課堂練筆等。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導入新課后,我叫一些學生上黑板寫字詞,其他學生在本子上書寫,然后同桌互評,評選出書寫得好的同學。初讀課文環節,學生畫出能表現菲利普夫婦性格的言行,并給予批注,體會文章細致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細節描寫,品評人物性格,理清文章線索。分析人物性格之后,設置兩個改編環節,一個是要求學生發揮想象,改編文章內容,設想“如果于勒像信中所說的那樣,成了有錢人,出現在船上,那么菲利普夫婦的表現會和現在一樣嗎?故事又該會是怎么樣的結局?”另一個改編環節是“假如菲利普夫婦一直都沒能等到于勒,父親那句話是否還會繼續,他家對待于勒的態度會是怎么樣的,他們還會一直等下去嗎?”
這樣的語文課富有“語文味兒”,讀與寫結合,學生在誦讀之余又有多種課堂動筆,特別是擴寫、改編環節,學生完全不受限制,自由表達。
三、“說”味兒
語文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和語文綜合能力的課程,培養綜合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聽說讀寫”。“說”可以是回答問題,可以是討論交流,可以是成果展示或品評他人成果,也可以是口頭作文。總之,語文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要讓學生積極動口,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如教學《五柳先生傳》一課,在課內拓展延伸環節,我設置了一個仿句練習,要求學生以“我喜歡(不喜歡)五柳先生 ,因為 ”的句式寫一段話。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話題,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又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思維,進行語言表達訓練,引導學生進行人生思考。
四、“評”味兒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評”無處不在,可以是師生對文本的品評,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是學生自評、互評,其中文本評價是重點。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在閱讀的過程中,要聯系上下文,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要做到這一點,語文教師必須善于引導學生品評文本,學會“咬文嚼字”。如教學《敬畏自然》一課,就可以從題目著手引導學生分析詞語的深意。教師引導學生品評“敬畏自然”和“征服自然”有什么不同,從作者用意出發來看,作者想通過“敬畏”一詞傳達什么意思。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中,面對現代技術手段和各種“教學模式”的沖擊,語文教育工作者切不可只顧眼前,改革“越界”必然會失去語文本色。語文教學必須回歸學科本位,保持自己應有的“語文味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