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是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著有《竹齋集》3卷,續集2卷,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等。王冕能夠取得如此成就,名垂青史,不是因為他諂媚權貴,崇拜金錢,而是因為他的人格力量使然。

1.善解人意的高尚品質。

王冕七歲時,父親撒手人寰,孤兒寡母生活無法維繼,僅“靠母親做些針線活供他讀書”。如果說母親做針線活能夠支撐起這個家,供王冕繼續讀書,王冕也算得上一個“幸運”的孩子。但是,母親已經竭盡全力了,還是無法保證他繼續上學。三年快要過去了,母親實在熬不住了,不好意思地對王冕說:“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誤你。這幾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針線活兒掙的這點錢,實在供不起你讀書。如今只好讓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王冕聽了母親的話,沒哭,沒鬧,他理解母親的難處和辛苦,告訴母親:“娘,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這樣可以貼補些家用,還能帶幾本書去讀呢。”聽聽!王冕的話語里包含了多么深厚的理解母親的感情。一個愛讀書的孩子,真的會感到學堂里“悶得慌”嗎?不是,他是為了不讓母親傷心,為了安慰母親,故作高興,說放牛快樂。僅僅這么幾句話,一個善解人意的王冕就站在了讀者面前。

2.刻苦學習的奮斗精神。

王冕上不起學,只好去給隔壁秦家放牛。天下放牛娃很多,一邊放牛一邊讀書的不多,讀書又能成才的只有王冕等個別幾個貧寒學子。王冕自從接過秦家放牛的差事,便離開了學堂。放牛是他主要的工作,他恪盡職守,早出晚歸,為主人放牛,毫不懈怠。王冕沒有因為放牛,沒了讀書的氛圍而放棄學習。他天天出去放牛的時候帶著書本,在閑暇之余讀書,“不知不覺三四年過去了,王冕讀了不少書,也明白了許多道理”。

王冕讀書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他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在知識指導下觀察生活。“一天,正值黃梅時節,天氣悶熱,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綠草地上坐著。”王冕坐著,心沒閑著,眼睛也沒閑著,他在觀察生活,他發現:一陣大雨過后,陽光從云縫里透出來了,照得湖水通紅。山上青一塊,紫一塊,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樹葉像水洗過一般,綠得尤其可愛。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雨水點點,荷葉上水珠晶瑩透亮。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到:“古人說‘人在圖畫中’,真是一點不錯。”

王冕的發現,讓他產生了學習繪畫的動機。自此以后,王冕學著畫荷花。“起初畫得不好,三個月之后,便大有長進,那荷花的精神、形態、顏色,沒有一處不像真的。鄉里人見他畫得好,竟拿錢來買。王冕的荷花越畫越好,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浙江)諸暨一帶都曉得他是個畫荷花的高手,都爭先恐后來買他的畫。”王冕不但愛學習,能學習,而且會學習,這就是他有別于一般學子的非凡之處。

3.孝敬母親的優良品德。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人都能這樣說,不一定人人都能這樣做,王冕在這方面做得十分好,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王冕從小孝敬母親。他聽母親的話,去給秦家放牛,這是他孝順母親的第一種行動。“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親”,這是他孝順母親的第二種行動。“遇上秦家煮些腌魚臘肉,他總舍不得吃,用荷葉包了回家孝敬母親”,這是他孝順母親的第三種行動。“王冕(賣畫)得了錢,就買些好東西孝敬母親”,這是他孝順母親的第種四行動。“春光明媚的時候,王冕就用一輛牛車載著母親,到湖邊走走,母親心里十分歡喜”,這是他孝順母親的第種五行動。

聽父母話是孝順,陪伴父母是孝順,為父母節省是孝順,給父母買好東西是孝順,帶父母觀光也是孝順,常回家看看更是孝順。王冕都做到了。他為了孝敬母親,拒絕做官,居住山中,和母親朝夕相處,相依為命,盡到了為人之子的孝道。

王冕平凡而偉大的一生,體現在他踐行了一個中華兒女應該履行的職責上。他理解母親的難處,高興地生活;他刻苦讀書,成就了追求的事業;他無怨無悔,恪盡孝道,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王冕的高貴品質、高尚人格,將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