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力”——小學語文不可或缺的閱讀素養
作者: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小學 潘 櫻
發布時間:2017-01-04 18:59: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文言文作為中國古代書面語言文字的一種形式,其特點在于“言文分離、行文簡練”,這是它相對于白話來講最為突出的不同。選編進蘇教版小學語文中的文言文以古詩詞為主,這一方面是為了符合小學生現階段以感性思維為主,理性思維為輔的特點,同時也為了以其“言簡意賅而意蘊無窮”的特征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為此,教師需要更好地發揮文言文的教學價值,培養學生的文言力。
一、古代知識的了解——歷史素養
時代背景是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所必須要了解的資訊,它有助于學生在認知作者所處境況的過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對于文言文來講,由于它本身就代表著相較于現代而言的“古代”,是一個具有濃重歷史印記的時代,因此,教師在培養與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時,就可以通過帶領學生了解相關背景來熏陶學生的歷史素養。以蘇教版第八冊中的《江南春》為例,古詩的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從字面意思上可以直觀地知道其寫的是寺廟樓宇的數量之多,而作者之所以將“四百八十”這一個數字突出來寫,實際上是因為作者當時正處于晚唐時期,戰亂不斷,民不聊生,與之對應的是當朝的統治者卻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來興建佛寺,這兩者的強烈對比有助于突出強化晚唐時期的衰變頹勢。只有當學生從字面意思來深入了解到其時代背景時,才能夠對當時的歷史有更好地判斷,并基于這種歷史判斷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途,從而達到“真正”閱讀的目的,這就是歷史素養之于文言力的價值作用。
二、詞匯風格的感知——語言素養
詞匯風格是文言文與現代文最大的不同,而對于文言文語言風格的感知就是學生語言素養的體現。每一位閱讀者唯有擁有扎實良好的語言素養,才能夠在閱讀中正確地理解文本內容,這是最為基礎的閱讀素養。以蘇教版第十二冊中的《宿新市徐公店》,從詞匯風格的角度來解析這首詩時,“一徑深”中的“徑”,單個字其實表達了“小路”這個詞,“未成陰”中的“陰”,單個字其實表達了“樹葉茂盛濃密”這個意思(刻畫了某物的某種特征),將這兩個字所在的兩句詩句連起來閱讀時,簡單的14個字卻向讀者描繪了“在稀稀落落的籬笆旁邊,有一條伸向遠方的小路,小路兩旁的樹葉所開出來的花已經凋落了,而新生的葉子才剛剛長出,還沒有形成茂盛濃郁的樹陰”這一幅場景,由此可見文言文詞匯風格中一個特點便是“寥寥幾筆卻畫面豐滿”“短短數字卻意思豐富”,當學生具備對文言文詞匯風格感知的語言素養時,他們才能夠在簡短的文言文中讀出深刻的作者意圖,由此才能構建培養其自身的文言力。
三、筆墨傳情的體悟——情感素養
筆墨傳情指的是作者通過特定的詞匯或表達方式來向讀者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當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時,它可能就是某一個字、某一個詞,學生唯有從簡短的詞匯中品讀出飽滿的意境才能體悟到作者的觀點與思緒,因此,教師要通過點撥文言文中的“題眼”“文眼”來帶領學生去體悟作者的感情。以蘇教版第十冊中的《游園不值》為例,古詩中“憐”“扣”都是重要的詩眼,前者意為“愛惜”,是一種由內而外迸發的情感,后者意為“敲”,是一種迫切想要進入屋內的動作,它所要表現的一種情感變化就是由“興致勃勃”到“掃興失望”,接著詩人無意間抬頭卻又發現了另一番美景,此時的紅杏雖然只有“一支”,但也足以將作者的情感從“掃興失望”拉動為“驚喜感嘆”,這一連番的情感變化無一不是通過詩句中的“詩眼”來實現的,而要品讀出來,則離不開學生的情感素養。
四、人文精神的解析——價值素養
人文精神指的是作者在文言文中所折射出來的一種時代的審視、趨向、品位、特征,它通常是學生價值素養的體現。比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中以《江南春》為代表的一些古詩,雖然表達的是詩人對于時代的不滿或者惋惜,但這種不滿或惋惜的情緒更多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其隱含的是詩人對于祖國的熱愛之情,由此才會因為看到管理者的庸碌無為而感到痛惜,這種對于祖國的熱愛之情正是那個時代的一種人文精神。當然,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中,所選編的文言文除了體現出愛國的人文精神外,還有其他諸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對個人美好未來的憧憬與追求等,它們所表現的都是一種積極的、充滿力量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在被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就會轉變為沁入學生內心的一種價值追求與價值判斷,這就是學生在閱讀時所表現出來的價值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