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劉向《說苑·政理》有言:“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如同一陌生物件,聽別人描述畫出來和自己看過實物畫出來卻是相去甚遠!信息技術是一門實操課,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師不能簡單依靠講授法來給學生“畫餅”,而應該奉行“眼見為實”的原則,用“真實之餅”讓學生欣賞,消化,吸收!

忽視“眼見為實”的課堂,必然帶給學生的是沉悶枯燥。“眼見為實”的課堂應該是學生身邊的課堂,貼近他們的生活,在講解了課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之后,教師應該將相關的新知識納入課堂,這更符合現在這個時代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眼見為實”呢?

一、“眼見為實”要從看開始

看是基礎,沒見過的永遠不知道是什么。學了信息技術,知道計算機硬件有主板、CPU、硬盤、內存、電源,拆開機器卻對不上號;知道Word可以排版卻從未用它排過版式漂亮的文章;知道Excel的公式很強大,卻連一張統計表也做不出來;學了網絡知識,家里網斷了卻不知如何排查等,我們的信息技術課不應強調教給學生了什么,我們要教會才是目的!而教會的基礎就是學生要多看,見多才能識廣。我們講信息技術,計算機是載體,如果學完了計算機的組成原理,硬件構造,卻從未拆開機器看看里面真實的結構,那可真是紙上談兵了。不妨增加一節實操課,準備不同品牌的臺式電腦機箱和筆記本,拆開后讓學生分組觀察討論,找出電腦的主要部件,各小組在討論結束后派出一位代表為大家講解各部分的位置和功能,這樣學生看著真實的機器,必然能夠印象深刻,記憶猶新了。

二、“眼見為實”要從看到想

想是關鍵,不去想永遠不知道為什么。從眼前所見去思考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呈現,怎樣才能實現這樣的效果,如果不想,生搬硬套,換個要求就不知所措,那信息技術課就是失敗的!如何活躍學生的思維,從看引導到思考是教師需要做的。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系統,軟硬件知識和網絡知識之后增加一堂“給電腦瞧瞧病”的實操課,事先準備幾臺“生病的電腦”,它們病癥各不相同,有的開機報警,有的不停重啟,有的打不開軟件,還有的上不了網,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可以上網查詢,教師提供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搜索、微軟必應(Bing)等,大家可以通過上網搜索給電腦找到病癥,并嘗試“對癥下藥,藥到病除”!這樣,在課堂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熱情被點燃,必然想方設法要給自己小組的電腦“瞧好病”,思考的火花迸發,頭腦風暴被啟動,學生根據看到的電腦故障充分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故障,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上網查詢驗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最后未必每臺電腦的故障都能被解決,但是通過探究學生掌握了搜索引擎的用法,積累了經驗,豐富了知識。這時候教師再講解電腦常見故障的處理時,學生們必然深有體會,更能融會貫通!

三、“眼見為實”要從想到做

做是目的,不去做知識永遠變不成自己的。以操作系統為例,學習結束后,應該增加一節操作系統安裝的實操課,讓學生分組安裝一次Windows 7的操作系統,通過安裝系統,學生可以掌握硬盤磁盤分區的知識,格式化的知識(包括FAT32和NTFS格式的區別),系統安裝過程中的各種設置,系統安裝完成后各種硬件驅動的下載安裝方法,常用軟件的下載安裝方法,通過這樣的操作,學生自然掌握了關于操作系統的大部分知識,而且記憶深刻,因為是他們“眼見為實”的知識。只有經過自己的操作,學生才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能力。

看——想——做是一個連貫的邏輯,也是“眼見為實”的精髓。這是信息技術課程注重實際的要求所決定的。《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最后結果是: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能夠做的事情,而不是學習這些東西的方式和方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強調‘應知應會’。”“應知應會”是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要求,是培養信息素養的原則,是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相結合的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