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反思性教學,優化歷史教學效果
作者:江蘇省徐州三十一中 王 莉
發布時間:2017-01-04 18:33:3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反思性教學作為一種科學的教學理念,自上世紀80年代在西方國家教育領域開始大行其道。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這種全新的教學理念也引入國內,經過不斷傳播和發展,如今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學生的認可,成為指導當前基礎教育教學實踐的一種重要理念,引導著教師們的教育教學活動,對于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反思性教學,提高歷史學習效率,優化歷史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一、運用反思梳理歷史知識,科學建構知識結構
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內容主要以中國歷史為主,記載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史實,具有清晰的時間脈絡和鮮明的歷史性,也為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學生在學習初中歷史時,首先需要掌握這些歷史史實,完成大腦中歷史知識結構的構建。老師通過組織學生學習歷史材料,及時進行反思和總結,梳理歷史知識脈絡,可以為學生高效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在學習有關“辛亥革命”這部分內容時,老師一上課就引導學生一起反思學過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回憶從鴉片戰爭開始到辛亥革命爆發的整個歷史階段當中,發生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并且,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思考辛亥革命爆發的深層次原因。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一起回顧所學的內容,由太平天國運動,到洋務運動,最后到維新變化,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分別代表著農民、守舊派和維新派所主導的社會革命,促使學生理清了我國近代史上的歷史事實,形成了比較清晰和完整的歷史知識結構,并且學生在反思已學的歷史知識時,也對于辛亥革命爆發的社會原因形成了初步的認知,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不斷完善頭腦中的歷史知識結構,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通過反思發現教學不足,及時解決學習問題
很多經驗豐富的老師都認為,人無完人,課堂教學也沒有完美的。即使老師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課堂上師生的配合也十分默契,也必然會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只有及時地反思教學中的缺憾,發現不完美的地方,才能有針對性地改善。老師通過認真的反思歷史教學活動,包括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回顧師生的表現,主動發現缺點和問題,有效進行改進,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如,在學習有關“鴉片戰爭”一部分內容時,由于部分學生看過鴉片戰爭的電視劇,通過對劇情的了解,很多學生認為已經掌握了這些歷史知識,對于這一節課的學習提不起興趣。老師通過在課堂上反思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表現,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通過設計一些有效的問題,讓學生開始自主的學習。“同學們,很多學生對于鴉片戰爭這段歷史有所了解,但是,影視劇中的內容與歷史教材上所描述的情況是否一致呢?歷史教材上是尊重歷史史實的,大家可以認真閱讀對照比較一下,看看能從中發現什么呢?”通過老師這樣的引導,學生們也就產生了好奇心,迅速進入了學習狀態,思維也調動起來了。
三、借助反思訓練學生思維,有效促進學生發展
初中歷史課程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基礎課程,在知識內容和學習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傳統歷史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是讓學生進行機械的記憶,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影響了初中歷史的學習效果。在新形勢下,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價值觀念成為重中之重。通過反思性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效實現歷史教學目標。如:在組織教學“辛亥革命”一部分內容時,老師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科學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教學活動接近尾聲時,老師運用反思的方法,師生一起回顧原來學習的相關歷史知識,嘗試著分析辛亥革命爆發的真正原因,提示學生重點抓住我國近代史上重大革命事件進行分析。學生們在積極的回憶思考中,對于問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學會了從社會背景中尋找各類歷史事件發生原因的思維模式,最后在自主獨立思考中,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總之,反思可以總結教學經驗,發現學生不足,及時進行改進和完善,對于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實現教學相長,是大有裨益的。老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以反思性教學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有效應對,創新歷史教學方法,高效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歷史知識結構,訓練學生的歷史學習技巧,培養思維能力,從而優化歷史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