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促進城鎮學校快速發展,榆林高新區高標準、高要求、高規格的學校的逐步建設與完善,新學校聘用的青年教師居多,給學校的飛速發展帶來了活力。這些青年教師盡管來自師范院校,但教學經驗匱乏,基本技能欠佳,導致課堂教學過程的把控和教學環節的處理等問題頗多。因此,以“高效課堂”為引領,堅持德才兼備,營造教育信息化氛圍,有效提高青年教師專業技術水平,以適應學校的快速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是我們堅持不懈的追求。

一、構建“1325”課程體系

課程是教育的載體,也是教育的特征,沒有優秀的課程,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我們依據學校的辦學目標和教育特色,構建了“1325”課程體系:“1”是以學科必修課和選修課為核心課程;“3”表示核心課程為三個層次,基礎層次、拓展層次、研究層次,使核心課程的結構呈現多層次,階梯狀,以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表示校本課程以活動課程系列和人文課程系列為主;“5”表示校本課程分五大系列,有“儒學”文化系列、陽光體育活動系列、科學素養系列、藝術文化系列、民間文化系列。將活動課程列入課程表,使課程規范化、有序化運行。同時注重長短課時相結合,適應兒童個性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二、名師引路,探索核心課程的培訓方式

隨著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不斷深入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培訓的要求,名師引路、探索核心課程是我校開展校本培訓的重要途徑。首先讓骨干教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上好示范課,引領青年教師明白用什么教學方法將課本知識傳遞給學生,傳遞的過程中怎樣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二是名師引領進行集體備課、帶領青年教師“走班、磨課”,讓青年教師明白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需求,需要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備課,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三是實施《青年教師成才工程》,進行拜師儀式,讓青年教師主動在校內拜省、市級學科帶頭人和教學能手為師,通過學習、研討、比賽等形式培養青年教師,評選出教壇新秀、課改之星,形成名師、名校效應。

三、以微課題研究,有效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技藝

教科室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引導青年教師按照教育科研與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的要求,在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針對問題在師傅的指導下扎實開展微課題研究工作,把微課題研究與形成教育教學特色相結合,努力提高青年教師教育科研工作的實效性。我們以國家級課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踐與探究》的應用推廣為龍頭課題,以省級課題《小學語文中高年級課外閱讀有效指導策略研究》為核心,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體系與校本課題研究途徑。我校市級課題《借助信息技術學習古詩文的實踐與研究》順利通過專家鑒定驗收,評為優秀課題,該課題的推廣應用,讓更多班級的學生由背誦古詩詞,到模仿、創作小詩,涌現出《幼芽》等20 多本班本教材。目前參加課題研究人員占全體教師的92%,一年內有30多位教師的論文發表或獲獎,一支科研型、專家型教師隊伍在我校健康成長。

四、揚長避短,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

青年教師信息技術的操作比較熟練,但在和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方面缺乏教學經驗,教務處、信息中心管理處密切配合,以創建“智慧校園”為重點,以數字化校園資源建設和應用為切入點。整體聯動,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位青年教師在期末撰寫的論文中寫道:“我沒有理由要求每個學生都喜歡我,但我必須喜歡每個學生?!睅熒P系和諧、融洽,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肯定,便會主動親近教師,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使師生心靈相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們教師只有身體和心理健康了,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學生;只有學識淵博了,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與愛戴;只有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升了,才能贏得家長的一片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