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校園依托并通過學校這個載體來反映和傳播各種文化,師生在校園優美的文化環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激發廣大師生熱愛學校的情感。

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校的其他各項建設具有統領化的影響,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堅持科學性原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堅持主體性原則,師生共同參與、齊抓共建;堅持創新性原則,找準學校定位,培育學校的優勢與特色,促進學校和諧發展。由于社會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運用,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從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學校常規管理水平來看,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環節,大部分教師和個別學校領導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上。校園文化基于“教”與“學”這種師與生互動的社會實踐而產生的一種文化形式。在學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學生生理、心理上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強,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小學校園文化更具有其特殊性,小學教育是基礎性教育,具有很強的初級性、啟蒙性和引導性的特點,它直接關系到兒童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培養,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

校園文化在實施素質教育全過程中,承擔著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價值功能,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體現著學校內涵發展的精神底蘊。我校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的長遠規劃,樹立全員共建校園文化的意識,形成人人都是校園文化的建設者,人人都是校園文化的享受者,充分開發校本資源,讓環境成為一部立體的、流動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一部流光溢彩、流動的電影,形成能夠充分展示學校個性魅力和特色的校園文化。為營造一個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家園切實推動我校文化建設,把校園文化建設和教育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融于一體,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教育和示范功能、導向和約束功能、凝聚和激勵功能,促使校園文化對青少年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們主動、熱情、積極地參與其中,從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1.充分發揮校本資源,通過文化氛圍的營造、制度規范的遵守、價值觀念得培養、集體認同的形成,對全校師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我校學生形成一定的風格和習慣,并且帶上我校的文化烙印。

2.校園文化建設堅持技術和藝術、實用與文化的和諧統一,優化、美化、綠化、凈化我們的校園環境來物化校園文化建設,讓校園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讓校園的一草一木都有靈性,努力打造布局合理、格調高雅、文化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

3.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加強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團結師生,凝聚師生,好好工作,好好學習,好好發展,把學校、家庭、社會凝聚為一體,形成辦學的合力。

4.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樹立各種典型,讓身邊的人說身邊的事,讓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使廣大師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在有意無意中接受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的洗禮,充分發揮小學校園文化的教育和示范功能。

5.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精心策劃、認真組織開展突出時代主題、增強師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工作學習文化氛圍。

健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學校制度文化,讓每個學生在優良的文化環境中受到熏陶,得到發展。同時在學校各項活動中,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表現自我,激發靈感,開掘潛能,使之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又是行為主體,是校園文化的參與者和組織者。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既可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及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多種技能,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還可以磨煉學生意志,提高學生組織管理能力,為以后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以此造就一批具有創造才能、創新意識和競爭能力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總之,要使學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積極灌輸外,還必須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雖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卻是穩定漸進的,要相信優化的校園文化必然會結出人才成熟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