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數學,大部分人會認為它是一門抽象、理性,甚至乏味的課程。在我支教的農村孩子心里:數學,就是解題,說數學、賞數學,那不是語文課嗎?于是,我的數學主張就這樣應運而生:我把數學課定位為“以生為本”,讓數學學習變得形象、感性而有趣味,讓每個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成功,享受數學學習的快樂,領略數學學習的魅力。

一、以人為本——讓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隨著“學程導航”范式的進一步推進,“導學單”“交流單”的使用,更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在教學《比較數的大小》時設計了這樣的“課堂導學單”:

1.比較大小,說說你比較的方法: 。

253○306 258○253 253○98

2.自學數學書24頁的內容,說說你是怎么比較電視機和空調、電視機和冰箱價格的大小的。

3.你的收獲是: 。

4.你的問題是: 。

這樣的設計層層推進,從學生已有的比較千以內數大小的知識經驗出發,將比較的方法遷移到新知中來,讓學生通過自學、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同時根據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讓學生自主寫下自己的收獲和問題,尊重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上課前我出示了小學學習交流單:

1.比較2530○3680、2530○2350,說說你是如何比較四位數的大小的?

2.任選兩個商品進行比較。

3.小組交流并總結:如何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

4.重點和你的組員交流“課堂導學單”問題3和4。

事實證明,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更能接受同伴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在交流的過程中,他們從最初的多樣化的比較方法中總結出了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最簡便的方法。

二、因題施教——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習的快樂

怎樣把學生從題海戰術中解脫出來,讓學生享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我的主張就是:應該教會學生“會一則會百”的解題思路,會解一道題目就要會解這一個類型的題目。比如練習中有這樣一道習題:

在90、72、85、51、76、55這幾個數中:

除以2沒有 除以3沒有 除以5沒有

余數的有 余數的有 余數的有

( ) ( ) ( )

這道題目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是富有挑戰性的,它是四年級《2、3、5倍數的特征》這一知識點的逆向運用。一開始,我讓學生機械地去算,很多孩子看到題就一直埋頭苦算。

師:孩子們,這道題難嗎?

生紛紛抱怨:不難,但是太煩了,要算好多啊!

師:老師給你們來個友情提醒!想想看,要使一個數除以2沒有余數,這個 數有什么特點呢?再和你的同桌背背5的乘法口訣,你有什么發現嗎?很快學生發現了捷徑,還沒等我發言,就紛紛投入到研究“除以3沒有余數的數”中。

誰又能說他們不愛探索呢?解題方法的獲得比會解這一題更重要。這種教法,讓新的數學學習內容與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中的內容產生了同化、順應,學生頭腦中從此形成了新的認知結構。

三、探索實踐——讓學生領略數學學習的魅力

數學學習是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探索實踐數學的過程中感悟到數學世界的無限魅力,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思考身邊的問題,拓展數學學習的知識面。如我在教學《認數》時,播放了我國五岳的風景圖片,同時我以導游的角色給學生介紹了五座山的高度、特色。以下是我們的對話:

師:“古人說五岳歸來不看山,你知道為什么嗎?”

生:“說明這些山很美,別的山都沒法和它們比。”

師:“是呀,誰來讀一讀它們的高度。”

師:“這五座山中泰山坐落于山東省,以雄著稱;華山坐落于陜西省,以險聞名;衡山位于湖南省,以秀為美;嵩山位于河南省,以峻引人;恒山坐落于山西省,它的特點是幽……”

在解說的過程中,學生發出了驚嘆聲:“好高啊!”“數學真有用啊!”最后我讓學生把五岳的高度從高到低排列,雖然題目中數比較多,看似十分枯燥,但學生的正確率非常高。這說明除了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外,還應讓他們領略到數學的美。因此,在預設課程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數學的美,這樣有助于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習數學的潛能。

農村孩子因家庭教育、學前教育的缺失,在學習上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因此,我們的教學要立足于兒童的主動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數學學習意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