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習慣是人在某種神經系統中存在的道德資本,這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這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的一句名言,它闡釋了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極為重要。養成教育雖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抓好養成教育才能使學生成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強養成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習慣,才能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質,促進其長久發展。當前,在新的課程改革中,德育工作又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如何探索提高小學養成教育工作的實效,為學生未來階段(包括大學階段)奠定基礎呢?

一、潤物細無聲——重細節教育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養成教育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需要著眼細節,從學生點滴的養成教育抓起。小學生因知識淺顯,經驗欠缺,經歷短淺,對事物的認識不夠深入。因此,應要求學生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生活習慣抓起,從學習用品的擺放、坐立姿勢、作業、書寫的規范到升旗、進出門的禮儀,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環節都進行訓練,培養他們從小養成文明禮貌、儀表端莊的品質。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校園內輕聲慢步的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上學衣帽整齊,佩戴好紅領巾…… 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實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臺起于壘土”,良好的道德素質是建立在種種良好的道德習慣之上的。

二、抓住關鍵期——重啟蒙教育

抓住關鍵期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了關鍵期,再施以養成教育將是事倍功半。小學生年齡小,如同煉好的鐵水,可以鑄成各式各樣的形狀。但等鐵水涼了變成了大鐵鎖,再想改變形狀就難多了。兒童啟蒙時期是人生可塑性最活躍的時期,情緒易波動,注意力不穩定,自控力較差。在平時的學習活動、集體活動中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這是極為正常的。對這些不盡如人意的事,即使有的很棘手,對老師的正常教育帶來一些影響,這時候就需要老師耐心,堅持正面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逐漸醒悟,知道為什么不能那樣做,而一定要這樣做的道理。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堅持了以表揚為主、積極引導的正面教育,學困生也會變成為上進生,習慣不良的學生也會變成好學生。

因此養成教育要抓住啟蒙期,要在關鍵期把養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細、抓緊、抓實。有的放矢的開展各種教育活動。想要把養成教育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學校必須加強低年級的師資配備,選拔責任心強、業務素質高的骨干教師擔任低年級教學,堅決不能讓習慣培養輸在起跑線上;必須從學生入學第一天抓起,進行系統規范,嚴格要求,引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強化訓練,從而形成穩定的自覺行為。

三、潛移默化入內心——重教育時機把握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永遠是教師的主題。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全體教師都應注意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教師的言談舉止、衣著住行,都應起到表率。因為在學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師是神圣的,教師的舉止經常滲透于孩子的言行。現在, 許多學生衛生習慣差, 果皮紙屑隨手亂扔、教室里隨處可見垃圾,可同學們卻視而不見。 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也是很少一部分。對他們嚴厲地批評、懲罰也只能改變一天兩天,時間長了又會重犯。針對這種情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從自身出發,從平常的小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平時,我們教師走進學校、教室,一發現地面有爛紙就隨手把它撿起來,有了垃圾、廢紙總是親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愛護環境的重要。學生就會馬上意識到錯誤并很快改正。

古語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學生的習慣是在教師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況下形成,樹立一些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榜樣,其實就是讓學生擁有一面可以對照的“鏡子”。用學生來影響學生,對孩子們習慣的養成是有益處的。在學生群體中樹立典型,把優秀學生作為典范在班上、全校宣傳,這樣的典型生動具體、實在,更富有激勵性和教育性。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及時在班上、在全校公布表揚。通過及時表揚先進,樹立典型,出現“比學趕幫超”的氛圍,這種教育方式有力地促進了學生養成教育的培養。

總之,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促進每個受教育者全面主動發展,促進每個受教育者人格與個性的養成。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貴在堅持,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師能提高認識,注重方法,常抓不懈,在我們的校園,在我們的生活的角角落落,文明之花就會常開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