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死前的嚴監生》這一課,是省教科所要求在一次小學語文評優課現場會上做的一節優質觀摩課。在全省骨干教師面前現場做課,壓力可想而知。一次又一次推倒辛辛苦苦所做的教學設計,數易其稿,實戰演練。過程實在艱難,然而過程就是學習,就是進步,回首一個個扎實的腳印,突然感悟到,要敢于取舍,有舍才有得,取舍是一種智慧,一種美麗!

一、由大到小

《臨死前的嚴監生》一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的一篇文章,另外兩篇文章為《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在最初設計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時,和大多老師一樣,采用的是“拿來主義”,按照教參上所寫的教學目標,照貓畫虎原搬了下來,但效果卻不理想。幾次研討、修改,根據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精簡修改為以下教學目標:1.能正確拼讀“監、挑、莖、似、倒”多音字。正確拼讀“滴溜圓、揩揩眼淚”詞語字音。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動作變化部分,感悟嚴監生的人物形象。3.學習通過動作、神態、心理的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教學目標突出了“學習通過動作、神態、心理的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表述簡潔明了,可檢測性強。

二、由面及點

最初設計的幾稿,一節課容量很大,把課文所涉及到的知識都想講到。顯然實踐中,時間根本不夠用,整節課提問繁瑣細小,學生一直在我的帶領下走著,師生都忙亂不知所然。

試講之后,精心梳理,細問反思。最終,我只提取了一點——學習通過動作、神態、心理的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教學點確定了,方向明了了,設計起來也輕松了。把這節課主題由原來的“走進經典”,變為“寫人如見其人”,緊緊圍繞“寫人如何見其人”這一目標,展開教學設計。課前由猜謎游戲導入,從四大名著中——孫悟空、諸葛亮、王熙鳳、武松這些孩子們喜歡而又熟悉的人物形象入手,引出“寫人如見其人”這一教學主題,鋪墊描寫人物特點的初步認知。學習文章的前半部分,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滲透結合注釋、上下文理解等古文的學習方法,積累奄奄一息、油枯燈滅、氣若游絲、病入膏肓等四字成語,訓練語文詞語積累的學習能力。繼而,切入教學重點——動作描寫部分,梳理出人物語言和動作描寫,學習通過動作、神態、心理的細節來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出示幻燈片,展示一個“視錢如命”的人物形象,讓學生練習描寫這一人物形象,達到運用 的目的。先口頭訓練,個別口語敘述之后,教師加以評價、點撥,留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練筆,再分享、交流、評價、指導。學生的練筆出乎我的預料,孩子們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眼神、動作等,想象他的心理活動,語言豐富、形象、生動。有的運用了夸張,有的運用了排比,有的學生在展示交流過程中語言、神態、動作并用,惟妙惟肖!我又設置了一個以“今晚足球賽”為主題,聚焦家庭成員,描寫人物的練筆設計。有的學生描寫足球迷爸爸觀看時的神態、動作,更難得的是有的學生聚焦不喜歡足球賽的媽媽的動作、心理,還有的寫自己和爸爸一起興高采烈地觀看,真是形象生動。

三、由“教過”到“教會”

一篇文本,呈現內容往往是多元化的,參考的課例也是各具特色,所以什么都想展示,都要面面俱到,不想卻是做了蜻蜓點水之事,看著什么都講了,而學生真正掌握的能有多少呢?

這節課幾番推倒演練之后,讓我感受到“教過”與“教會”本質上、層次上的差別,“一課一得”與“一課多得”相比,我寧愿做到“一課一得”,扎扎實實地做到“得”,讓學生在語言訓練中真正“得”。如果“一課”能做到“一得”,那孩子們僅僅在小學一至六年級中,該有幾千個“得”呀!

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主編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一書中有一段話:一堂課上如果師生只能總結出思想內容方面有哪些認識體會,那么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課文”;如果師生能非常清楚地總結這堂課自己在語文學習方面有什么體會或進步,那么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如果這節課,孩子們上完只記住了嚴監生吝嗇鬼這一形象,我想我只是把課文給學生呈現了一遍。可喜的是孩子們的精彩練筆習作,不僅讓聽課者,而且讓我這個底氣不足的執教者得到了意外的收獲,也更深刻理解了吳教授所說“要敢于舍棄,什么都要往往什么都沒有”這句話。是呀,舍得,有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