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為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課題《高中地理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SGH140376)

一、 鄉愁意識

時間匆匆,在這個鄉村全然凋敝,城市無極膨脹,傳統文化日漸衰微,天人割離,所有的人都感嘆自己是“故鄉的人,他鄉的我”的今天, 我們已是知城不知鄉,那些鄉音、鄉貌、鄉俗等都已漸漸消逝。近兩年,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到建設美麗鄉村要留住鄉愁、記住鄉愁,家鄉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瞬息變化,都是鄉愁盡顯,尤其是人口遷移、城鎮化、鄉村建設、生態環境變異都蘊藏著鄉愁教育價值。開發應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過程就是追尋“鄉愁”的過程,無疑會喚醒教師的鄉愁意識,無疑會觸碰教師靈魂深處的良知、責任與擔當,這種體驗獲得是其他任何途徑都難以相比的,它是一種內驅式的自我生成教育,對教師的情感升華、價值觀的再形成意義深遠。教師的行動無疑是留住鄉愁,記住鄉愁的風向標。

二、 專業意識

開發應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既可以將教師所學地理專業知識、技能得以鞏固、提高,又可以在實踐中強化地理專業意識:觀景(物、事件)——知地——析因——究理——懂法——做人。例如,2016年1月24日,全國各地經受寒潮襲擊,神木縣降溫至-24.7℃,近幾年少見,地理課上,我靈機一動,“這不是降溫,這是在降高考地理試題啊,請問:影響的天氣系統是什么?描述降溫的原因?探究降溫對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危害?我們應做好哪些防寒措施?”

三、 借力意識

開發應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對教師而言,可以培養借力意識。一方面,借助于導師、團隊的力量和智慧,巧妙嫁接,解決教師個體無法完成或完成效果不好的工作,也可以直接在他人成果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利于教師快速成長;另一方面,借助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特有的親切、可觸摸的優勢,豐富地理課程內容,增強地理課堂活力,達到提高地理教學效果的目的。例如,在校門口附近對校園位置、方向判讀;在綠化帶進行植被種類劃分;在水房對水資源利用情況調查;在1號通道觀察地表水狀況;對建筑物墻面、地表的巖石分類,借力神木中學校園內的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進行教學,學生興趣濃,效果也好。

四、 課程意識

教師在開發應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基礎上,編寫并開設校本課程,既能檢驗研究成果,又能完善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系,同時進一步理解課程的內涵(教學中可以利用的有利于課程目標實現的一切自然及社會資源的總和),強化課程意識。例如,我校在編寫和開設了校本課程《旅游在神木》后,一致認為,校本課程是國家、地方課程的重要的、有益的補充;所有服務于地理教育教學的、有形無形的資源都是課程資源;地理課程是地理教育教學的載體。

五、 創新意識

開發應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對培養教師的創新意識極為有利。地理課程資源開發是一個永遠有新意,但又極其大眾化的研究課題,所以要求教師在內容、手段選擇上,理論、原則探究上,成果推廣等方面都有創新。例如,開發地理教師本身這一隱性的課程資源就是開發應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最大的創新。教師的人格品質、已有經驗、專業素養、家國情懷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影響極大,是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教師會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加以展示、應用,既可以作為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能熏陶、培養學生關注生活、關注地理的意識與情感,做一個真正的地理人、社會人。

六、 視角意識

開發應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過程,是與地理環境親密接觸,與學生、志愿者、家長等各類人員深入合作,與隱患、意外、自然災害等困難正面交鋒的過程,是對地理專業知識、技能全面挑戰,對國家、地方課程與鄉土資源精心整合的過程,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綜合工程,可以培養教師的各種地理視角意識,生活視角、鄉土視角、實踐視角、綜合視角、環保視角、可持續發展視角、區域(空間)視角、因果視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