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 對比閱讀類型探討 ——以高考試題為例的分析
作者:陜西省府谷縣第三中學 李 麗
發(fā)布時間:2016-09-28 15:31:1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古代詩歌閱讀是高考語文試卷中的必考題,近年來高考試題出現(xiàn)了由單詩向?qū)Ρ乳喿x轉(zhuǎn)換的考查形式。筆者試圖從高考真題中探究對比閱讀的類型。
一、同一作者的寫景差異
2015年新課標卷I將《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與課本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兩首詩歌進行了比較。這兩首詩均出自唐代詩人岑參邊塞詩作中的離別詩,但前一首為即將赴邊塞任職的留別詩(自己遠行,作詩贈友),后一首為在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送別詩(友人遠行,作詩送之)。兩首詩歌中都有景色描寫,前一首因未曾去過,只是聽說邊塞景色,采用間接描寫;后一首則是直接描寫景色,凸顯作者對邊塞生活的喜愛以及作為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
同一作者同一主題的詩歌,因閱歷的不同,使我們看到了不同的人生感悟,感悟不同的藝術(shù)魅力。景物描寫考查角度的差異和景物特點的差異,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景物描寫應該會考到的專業(yè)術(shù)語,如動靜相生,虛實相襯,從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角度描寫,點面結(jié)合,俯瞰仰視,遠景與近景,白描與工筆,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以樂景寫哀情等。針對具體的詩歌,學生要學會答出要點信息并學會分析。
二、同一類型的感悟差異
2015年湖南卷張說的《鄴都引》與選自課本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都是詠物詩,張說與張若虛都是唐代詩人,但因兩人人生經(jīng)歷的不同造就了人生感悟的差異。《鄴都引》所表現(xiàn)的人生感悟帶有絲絲的悲涼與無奈,人生本短暫,還充滿種種挫折,人已走月還在;而《春江花月夜》則以積極的態(tài)度看待人生,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人類的存在是長久的,人類會與月一起存在。
2014年江蘇卷兩首詩歌都是唐代詩人的隱逸詩,韋應物拜訪曾做過侍御官職姓王的朋友,李商隱拜訪的則是隱者,但最終兩位詩人都沒有見到要拜訪的對象,經(jīng)歷了心情由歡喜到沮喪、懊惱的過程。兩首詩歌都有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不同之處則是《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通過友人門前實景的描寫,揭示友人詩風涼意徹骨的原因,并對友人的品質(zhì)給予高度評價;《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則是通過作者想象隱者與自然相融的情趣,表達作者對隱逸生活的羨慕與向往之情。
上面兩類詩歌,一為詠物詩,一為隱逸詩,均為借物抒懷或借人抒懷。可見詩歌與人的心理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前者考查詩歌中兩句話人生感悟的差異,后者是對結(jié)句表達效果的考查。答這類題學生首先要有分點意識,既然是兩首詩歌的對比閱讀,一定要從每一首詩歌的關(guān)鍵部分著手分析。
三、同一意象的表現(xiàn)差異
2014年高考新課標卷Ⅱ韋莊的《含山店夢覺作》與郭震的《宿漁家》都寫了同一意象“燈”,同是客居他鄉(xiāng),詩人的感受竟然截然相反。晚唐詩人韋莊追求仕進且生活于唐末兵亂,因避亂經(jīng)常別家,長期寓居江南。揮袖拋親客居天涯的斷腸之舉就變得稀松平常,盡顯作者的胸襟與抱負,表現(xiàn)得輕松卻掩飾不了內(nèi)心的苦楚。郭震的《宿漁家》通過描寫燈前主客之間無拘無束的交談,能夠感到陣陣溫暖、愉悅之情。
2014年浙江卷兩首詩歌都以“猿聲”來寫愁,意象相同但抒情手法明顯不同。唐代李端的《溪行逢雨與柳中庸》寓情于景,景中含愁,日落、山昏、蕭蕭、雨繁、猿啼,作者長久客居他鄉(xiāng)加之細雨綿綿,看到蕭瑟凄涼的景色,思念好友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設(shè)想朋友柳中庸也能與他共聽同感,排解心中的孤獨。而徐照的《三峽吟》景中未見愁,借典故寫愁,以理寫愁,猿聲本沒有愁與不愁之說,只是由行人的心情決定的。
意象是寄托作者情感的客觀物象。同一意象在作者心情不同的情況下也有一定的差異,一般會考查同樣的意象作者感情的差異,學生應結(jié)合整首詩歌的意象把握意境,從而體會作者的感情。
新課標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審美情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通過詩歌對比閱讀類型的歸納,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明白作家別樣的詩歌風格,同時還能捕捉到詩人身上所體現(xiàn)的時代背景、人生經(jīng)歷的差異給詩歌帶上的濃濃印痕,從情感上喚醒學生對詩人、詩歌的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