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陜西省子長縣馮家屯小學 楊冬梅
發布時間:2016-09-28 15:28: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一種較為先進、科學的教學理念,強調打破傳統的機械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教學主體的地位。
一、以趣激學,體驗數學魅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多邊形的內角和時,我首先從問題引入:“一個三角形剪去一個角后還剩幾個角?它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很多學生不假思索的回答:“還有兩個角……”隨即一部分學生醒悟過來:“不對,有四個角,內角和360度。”此時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誘惑力促使學生探究和發現其中的奧秘,同時也誘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進入到對新知識的探究中。枯燥的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激起學生迫切的求知欲。
二、自主參與,體驗“再創造”
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在教學“年、月、日”這部分知識時,可以這樣做的:A.說一說你已經了解的“年、月、日”的知識,仔細觀察手中的年歷卡片,你能獲得那些信息?B.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發現的規律。對學生來說,“年、月、日”的知識在平時的生活中已經有一定的積累,所以學生們很快得出:一年有12個月,哪些月份是31天,哪些月份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甚至答出平年全年有365天,閏年全年有366天。對于學生回答的精彩之處,我都及時給予鼓勵,數學課堂不僅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又對學生而言降低了求知難度。這樣的數學課堂不僅找準了教學的起點,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化了主體意識,使學生的學習有的放矢,感受到師生間的互相平等,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愉快地學習。
三、動手操作,體驗探索過程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皮亞杰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 “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如:在講授“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想辦法得出自己選擇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過了大約5分鐘的數方格、拼接、平移等活動,發現了規律,得出計算方法。這樣,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認真思考的過程中,構建了自己的知識認知結構,并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啟迪,互相補充,誘發創新潛能。對于動作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四、合作交流,體驗勞動成果
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1.同桌合作,一人撥鐘,一人說時刻,使生生互動,合作交流。2.準備一個鐘面,老師說時間,讓兩名學生合作在鐘而上擺放時針和分針。孩子們爭先恐后,躍躍欲試。不僅臺上兩個學生需要交流合作,臺下學生也都在緊張思考,爭著做出判斷。這樣,孩子們在與別人的協作中認識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分享著互助與競爭、成功與挫折的體驗……
五、緊貼生活,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如:游樂場的門票每張30元,50張以上可以購買團體票每張25元,我們班一共有45人,該如何購票?學生們通過思考、計算,得出了多種解法:45×30=1350(元),50×25=1250(元),50×25-5×25= 1125(元),50×25-5×30 =1100(元),在多種解題方法中選擇最佳方案。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自主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差異,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但如何組織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得有效有序,更需要老師的精心指導,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親身體驗,這也充分體現了課堂中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思考,用學生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能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