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為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課題《高中地理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SGH140376)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在課程理念中又指出“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要讓學生參與其中就必須有鄉土素材相配合。

一、教材分析

《城市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本節第一部分先通過長三角城市分布變化得出城市化的定義以及指標,再通過城鄉差異分析城市化的原因。第二部分先通過英國的案例介紹區域城市化的一般規律,然后再分析不同類型國家城市化進程差異以及原因。第三部分從正反兩方面分析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并得出如何在城市化過程中避免或者消除負面影響。

二、活動設計

教學過程是在課本圖表案例等資料的基礎上增加鄉土素材,現將涉及鄉土素材應用部分歸納整理如下:

1.出示神木縣1986年和2012年縣城航拍照片,從中學生可以明顯對比出縣城用地規模擴大;出示縣城人口規模數據,通過兩個年份縣城人口規模對比,學生可以直觀地發現縣城人口數量大幅度增加。從以上對比中讓學生得出城市化的兩方面表現: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

2.通過PPT展示神木縣1986年與2012年總人口數和城區人口數,讓學生計算出兩個年份城區人口比重并比較其差異,得出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標。

3.班級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課前安排讓他們準備一段關于父母為何要進城打工的材料,在課堂上師生共同分析,找出農村的缺點和城市的優點,進而明確這就是城市化的拉力和推力(實質是人口遷移的原因)。

4.第二部分內容因為神木縣不夠典型所以主要分析課本案例和活動。但在分析城市化進程中中期階段出現的問題可以以神木縣為例,先了解了老城區交通、住房、環境等方面的問題的基礎上再分析新村、二村等新區出現的原因,得出郊區城市化的結論。

5.出示神木縣暴雨內澇圖片,向學生說明近些年每年夏季都會出現不同規模的暴雨內澇,而十年前幾乎沒有該災害,引導學生分析出城市地域規模不斷擴大是主要原因。出示神木縣城區垃圾填埋場圖片,從垃圾填埋場規模不斷擴大得出城區人口增加是主要原因的結論,并分析該填埋場對環境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在以上案例的基礎上分析課本相關案例得出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負面影響。出示神木縣繼業廣場、迎賓廣場、杏花灘公園等城市綠地公園景觀圖片,分析綠地公園對城市熱島效應的削弱作用和對城市空氣質量的改善作用,說明合理的城市規劃對地理環境的正面影響。

三、心得體會

鄉土素材的應用客觀上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使備課過程變得更加復雜,而對鄉土素材的甄別篩選,實現與教材內容的無縫對接無疑又加大了備課的難度,但從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來看的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鄉土素材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內容理論性很強,教材選用的案例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又進一步加大了學生對本節內容掌握的難度。而鄉土素材的應用做到了將本節晦澀的理論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的地理”,能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對課堂教學過程甚至對該學科產生濃厚興趣。

2.鄉土素材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鄉土素材雖然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但學生對相關事物或現象大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師對個別鄉土素材的分析講解會讓學生有茅塞頓開之感,進而引起學生觀察并探究身邊地理現象的興趣,興趣養成習慣,最終讓學生形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品質。

3.鄉土素材的應用符合地理教學規律。地理教學本身就是通過研究地理環境的客觀規律以謀求人與地的和諧發展,鄉土素材的應用既是在引導學生學習地理規律,也是在引導學生參與身邊地理問題的解決,讓學生進入情境,學以致用。

4.鄉土素材的應用利于學生記住鄉愁,留住鄉愁。現在的學生大多知城不知鄉,他們幾乎遠離了傳統,適時使用親切、零距離的鄉土素材,充分發揮鄉土素材的德育功能,可以喚醒學生的鄉愁意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