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讀中提升閱讀效果
作者:陜西省西安中學 左宏莉
發布時間:2016-09-28 15:21:3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閱讀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中學生們在繁重的課業負擔中、在高考的狹小夾縫中擠出來了些許時間進行閱讀,但閱讀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筆者多方探索,發現在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中,同讀一本書活動的閱讀效果相對更為突出。
一、書籍的選擇
同讀一本書活動的關鍵是圖書的選擇和確定。經過學生們的推薦、投票,以及教師的參與、把關,最終確定把梁衡的散文集《把欄桿拍遍》作為共讀書籍。
閱讀的書籍由學生自己選擇確定,這樣就建立起了屬于學生自己的文本的定位與意義,使學生有興趣閱讀,主動閱讀。而且這本書是由梁衡先生親自挑選的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散文集結而成,內容更貼近中學生,語言更為中學生喜歡,賈平凹等名作家為中學生推薦,有數篇已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同時有上海復旦中學語文教師李酈的點評。梁衡是一位用心經營的散文家,他的“經營”無論思想內容還是藝術表現都非同尋常,文質兼美,為廣大中學生帶來了堪為“范本”的“工巧散文”。
二、自主閱讀
圖書的閱讀從期中考試之后開始,整本散文要求學生利用半學期時間讀完。
因為內容的確定性與統一性,所以教師能在整個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包括閱讀過程、讀書報告撰寫過程、交流過程中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科學有效的指導,使學生的閱讀效果大大提升。
在開展此項活動的后半學期,學生正好在學習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其中剛好涉及李清照和韓愈的作品,于是便要求學生結合課堂教學閱讀這本書中《亂世中的美神》和《讀韓愈》兩篇散文,同時也對其他文章的閱讀進行了總體指導。
三、撰寫閱讀報告
對整本散文的要求是精讀與略讀相結合,當然時間允許也可全書精讀。但是要求所有學生必須讀完全書,并且在此基礎上撰寫讀書報告。學生可以精讀其中某一篇文章,就這篇文章的內容和藝術特點進行賞析,也可以結合自己對散文中歷史人物的了解,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評析,特別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解讀。學生可以評析整本書,可以總體評價梁衡散文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方面的特點,也可以透過梁衡散文的閱讀透析散文背后的梁衡等。讀書報告的撰寫統一安排在寒假進行,這樣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閱讀、思考和寫作。所有學生在收假前將讀書報告以電子版形式發至老師郵箱。
四、讀書交流
1.分組。讀書報告收集上來之后,首先根據讀書報告內容的不同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
2.交流。讀書報告交流分為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兩個環節。讀書交流活動安排在兩節連排的課上進行,用兩節課時間完成。之前讓學生將打印稿熟悉,作好討論發言準備。
(1)組內交流(1課時)。學生按小組就坐,進行組內交流。要求每個組員都必須發言,發言盡量不重復,當然可以補充闡述前面同學的觀點,更鼓勵個性化的解讀,鼓勵獨到見解的闡發。同時要求每個學生記錄組內其他同學觀點,然后全組討論,組員合作共同完成本組成員觀點的匯總整理工作,有爭議觀點可以展示并明確指出。之后每小組選派一人代表小組進行全班交流。
(2) 班內交流(1課時)。各小組選派代表上臺交流,每組5分鐘。這一環節對學生是個不小的挑戰,因為準備的時間非常有限,基本上相當于即席發言,要求各組發言的代表能迅速整合組內成員觀點,并要進行簡要而明確的闡述,當然其他組員可以協助、補充。各小組成員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精彩紛呈。在每一小組展示交流結束后,教師會就各組學生的發言情況作簡短的點評和指導,包括報告內容、報告的形式、報告時的語氣語調、神態動作等。
(3)網絡交流。為了更充分地交流,之后教師又將全班同學的讀書報告共享在班級群中。以前采用較多的形式是將學生的讀書報告做成展板或者張貼在教室后面相互交流,網絡形式打破了時空等方面的限制,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隨時隨地閱讀,這不失為一種更為便捷、更為有效的交流方式。
綜觀此次讀書交流活動,書籍由學生自主選擇,人人通讀全書,人人撰寫讀書報告,人人參與討論。通過此次讀書活動的開展,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書中的歷史人物,提高了散文鑒賞能力,收獲了比以往更好的閱讀效果。而且在整個交流過程中,體現了小組合作精神,鍛煉與提升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這次的共讀一本書活動是聯合多個班級同時進行的,各班選擇的書籍有所不同,下一步將兩班對接,交換閱讀。好書大家一起讀,希望在下一輪的讀書活動中,閱讀效果更為顯著,收獲更加豐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