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閱讀“shi”
作者:山東省平原縣教師進修學校 袁建國
發布時間:2016-09-28 11:38:5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讀了李鎮西、吳非兩位老師談教師讀書的文章,不覺汗顏。自己也做了二十八年教師,有時也被人稱作“愛讀書”“好學習”之類,但與李鎮西、吳非老師比起來,簡直差之千里,與朱自清、萬魯君先生,更是不敢相提并論。雖然如此,為了促進自己閱讀與寫作,實現個人精神成長,也愿意把自己的閱讀“家底”曬一曬,以“shi”的形式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我的閱讀“史”
與自己的年齡比起來,我的閱讀史只有半部。李鎮西老師在《幸福比優秀更重要》中分析了教師不讀書的幾個原因,并逐一進行了反駁。我也曾經歷過“小學無書讀,中學無空讀,師范無心讀”的日子。我工作之前的閱讀,幾乎是一片荒蕪。
真正開始閱讀,是我工作一年后考上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函授。第一次面授,老師們的精彩講解便把我帶入了文學的殿堂,吸引我開始閱讀文學作品,背誦名家名篇。恰逢學校圖書館處理一部分圖書,我便搶了十幾本買回家來,有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至今仍保留著。之后的二十幾年中,雖然零零星星地讀過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但如李鎮西老師那樣能夠刻骨銘心、引起心靈震撼的閱讀并不太多——細想起來也不是不多,而是自己當時沒有寫作的習慣,讓那些寶貴的思想火花隨隨便便地熄滅了。
因為從事語文教學,專業的論著也讀了一些。浸泡在教育專家的文字里,享受著豐富的營養大餐,我的教育觀念和課堂行為悄悄地發生著改變。具體轉變過程, 我都寫在《讀書,讓課堂厚重起來》這篇文章里,發表在2014年1月《師資建設》上,這里不再贅述。
我的閱讀“事”
關于自己閱讀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有兩次。
一次大約是1990年,我教初二語文,有一篇課文是從《紅樓夢》中節選的,我便用兩節晚自習的時間給學生講《紅樓夢》。我讓學生關閉所有日光燈,用幻燈機播放圖片,配合圖片講解《紅樓夢》的精彩故事,講解小說中人名的命名藝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時而鴉雀無聲,時而發出爆笑。兩節課連著上的,課間都沒有休息,惹得其他班許多學生堵著門窗圍觀。我一直以為這次“灌輸式”的“顯擺”非常成功,并且一直將學生喜歡語文課的原因歸功于這次我閱讀之后的“一次性輸出”。從此,我更加喜愛閱讀,并且總是不失時機地與學生分享我的閱讀感受。
第二次是2011年。那年7月20日,我拜訪文友王吉明先生。臨別,王先生贈我一本由他參與編輯的純文學期刊《第三岸》,囑咐我多寫點東西。道謝回家,便對這本冊子愛不釋手。尤其是著名詩人任先青先生的詩作《詩人毛澤東》,深深震撼了我,那強烈的感染力和沖擊力,將我帶入了難以描摹的優美意境,刻骨銘心。
我開始足不出戶,整日浸泡在博客上,遍訪詩人名家,賞讀美文佳作。著名詩人任先青、桑恒昌、張慶嶺,青年詩人雪夢、丫丫、爪哇島等,成了我終日追隨的偶像。加關注,寫評論,讀詩,賞詩,沉浸在詩歌的海洋中,如饑似渴地品嘗如甘似醴的營養大餐。
在平靜又充滿激情的閱讀和交流中,我的精神生活豐腴了,有時竟然也迸發出寫詩的靈感。我便整日地寫,請文友修改,在博客中發出。回過頭來粗略一數,一個月的時間,竟也寫出了近三十篇,而且還發表了四五篇。
我的閱讀“師”
如果說專科、本科函授部的老師們是我的閱讀啟蒙老師的話,那么引領我對閱讀稍微有點研究的是程翔老師。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我心中的三個程翔》,發表在《江蘇教育研究》之《教育家》上。文中,我從“名師”“書生”“教育家”三個方面來寫對程翔老師的認識,其中“書生程翔”部分,寫了程翔老師如何喜愛讀書寫作,并總結了程老師的讀書特點——指向性閱讀。他備每一篇課文,都會竭盡全力購買書籍、搜集資料,然后潛心閱讀。為了完成《說苑譯注》,他買書就花了幾萬元錢。程翔老師渾厚的嗓音、優美的語言、峻拔的楷書、火熱的激情以及博覽群書后的厚積薄發,都凸顯了閱讀帶來的深厚的“硬功”和“內功”。
受程翔老師的影響,在教初中語文的那段時間里,我非常用功地讀書、寫字、背詩、練聲,不遺余力地搜集備課資料,積累講課素材,學習備課方法,研究講課藝術,專業素養得到了很大提升。
我對教師閱讀的全面認知,是讀了李鎮西、吳非老師關于教師閱讀的文章之后。李鎮西老師的“非功利閱讀”和吳非老師的“非專業閱讀”,將教師閱讀引向了更加廣闊的天地。當然,這并不是說程翔老師只有“指向性閱讀”,程翔老師的知識非常廣博,就來自于他廣泛的閱讀。也不是說我只有“指向性閱讀”,只是我原來更重視“指向性閱讀”,現在我也同樣重視“非專業閱讀”了。
我的閱讀“識”
對教師閱讀的認識,我非常贊同李鎮西老師的觀點: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閱讀專業書籍,其次也必須閱讀非專業性書籍。不過說到具體的閱讀方法,我更傾向于“指向性閱讀”。就是靠這種方法,我從2010年開始寫作至今,在省級以上報刊雜志發表了論文隨筆60多篇。
“指向性閱讀”有四大優勢:
著眼于“問題解決”,目標更明確,效率更高,效果也就更好。
不僅專業閱讀適用,非專業閱讀也同樣適用。
可以將教師的閱讀由“專業性”延伸到“非專業性”。比如我們寫一篇備課,為了使內容更加充實,一定會搜集與其相關的各種書籍、資料,其中不僅僅有“專業性”的,也一定有許多“非專業性”的。
人類文化傳承至今,經典書籍浩如煙海,“指向性閱讀”會讓我們節省更多的時間,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的閱讀“詩”
這是我對自己未來閱讀生活的愿景。從2011年暑假開始,我特別沉醉于詩歌的語言美、畫面美、音樂美和意境美,我希望自己的閱讀生活能像詩歌一樣讓人陶醉。
李鎮西老師說過,我們為什么要讀書?“學以致用”當然是一個原因,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我們是“人”!如果就生物學本身的角度而言,人和動物是沒有區別的;但“人是一株會思想的蘆葦”,于是人便成了自然界“萬物之靈長”。人之為人在于“精神”,而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盡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構無愧于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精神世界。
有人說,閱讀應該成為人的第一需要。距離這樣的境界,我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將不懈努力,使自己的閱讀富有詩意,使自己的人生富有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