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只有授之以漁,使人們掌握科學的方法, 才會有吃不完的“魚”。教給學生修改習作的方法,使學生永遠具有欣賞與修改習作的能力,便是授之以漁。這樣的授之以漁,需要教師在平時的習作修改方法上對學生進行引導。

“新詩改罷自長吟”,這是杜甫錘煉字句的方法。當學生完成習作任務后,教師就要依據習作目標,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修改。這時的修改,要有一定的內容和要求。

一是引導學生在斟酌詞句上修改。有沒有錯別字,用的詞語是否恰當,句子是否通順,是衡量文章的最基本準則。只有先解決了詞句是否正確的問題,才能使文章言通句順,表詞達意。解決詞句不通順的方法,最有效的便是讓作者大聲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會發現語病所在之處,自己也能隨機進行修改。比如,形容描寫動作的詞語,在朗讀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同樣的動作,可以用不同的詞語表示,這樣就避免了用詞的單一與重復。一些副詞最容易重復使用,哪些可以舍去,哪些需要保留,哪些取掉可以讓句子干凈,哪些保留可以讓語言更有節奏,是一定要通過朗讀來體現的。老舍先生也說過:“我寫作中的一個竅門就是,一個東西寫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給別人聽(聽不聽由他),看念得順不順?準確不?”這樣的方法用在詞句修改上,是最恰當的了。

二是引導學生在優化句式上修改。一樣的句子,用不同的形式表達,所呈現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比如,同樣是說話,如果一說到底,冒號引號一用到底,文章就缺少了語言的美感和文章的起伏感。如果能引導學生將說話的形式多樣化,語氣多樣化,標點運用多樣化,文章一定會引人入勝。一學生的習作中,有這樣的句子——媽媽說:“松樹下開著許多小花,五顏六色的,快來看。”怎么引導學生修改呢?教師提醒學生,這個句子表達很通順,也用了一個成語,但是我們要將它寫得更生動,應該怎樣修改呢?首先,將說話人放在話的后邊;其次,給說話人加上說話時的提示語;第三,將這個句子用擬人句或比喻句表現出來。學生稍微思考之后,馬上有學生這樣說“松樹下開著許多小花,就像給松樹穿上了五顏六色的鞋。媽媽揮著手朝我喊道:‘你快來看!’”還有一位學生說,“松樹下開著許多小花,就像花蝴蝶一樣五顏六色的,你快來看!媽媽朝著我大聲喊道。”句子表達的意思一樣,但人物說話的表達順序與方式不一樣,呈現給讀者的語感就不盡相同了。只有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同的標點符號,才能讓句子更有感情與感染力。

三是引導學生在段落條理上修改。圍繞習作主題,文章先寫什么,后寫什么,一定要條分縷析。一個問題寫完,再寫另一個問題。所寫問題要有聯系,不能顧了頭忘了尾。還要注意段與段之間的過渡,就像上臺階一樣,一步接著一步地上,才能銜接緊湊。如寫景的文章,可以用總分總的構段方法,也可以用時間順序安排段落結構,還可以點面結合或神聚形散的潑墨式描寫。無論哪一種方法,都必須關注到文章的整體結構要有條有理。

四是引導學生在文章主題上修改。圍繞一個中心,或一個主題內容,看看哪些內容是講得比較好的,哪些內容是和作文主題沒有關系或關系不大的。哪些可以寫詳細一些,哪些可以寫簡略一些,還有哪些內容是多余的,應該刪除的,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老師適時的指導,讓學生明白一篇習作圍繞一個中心來寫最好。比如主題是寫媽媽對我的愛,那就要選擇媽媽為我做的事來寫,而不能寫媽媽為爸爸做的事,或者媽媽工作辛苦這樣的事情。出現這種情況的一般是剛開始習作的孩子,所以,教師的引導將為學生掌握這一方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作文教學的最終目的——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評;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作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引導學生自改、自評、自講的過程,是學生習作逐漸提高的過程。這個過程首先取決于修改能力的提高,只有知道了怎樣修改習作,才能避免再次習作時的問題出現,才能使他們的文章逐漸達到“理真、情切、意達”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