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否完整有效地傾聽教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將直接決定整堂課的教學質量。然而傾聽不是簡單地通過耳朵來接收信息即可,它還應當是有目的性,有方向性的活動。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而且要引導學生從學科角度,學會數學地傾聽。

一、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小學生是一群以感性思維為主的群體,這意味著他們的思維是分散的、多變的、跳躍的,然而數學地傾聽卻是嚴謹的、集中的、聚焦的,因此,教師要想讓學生學會數學地傾聽,首先就要從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開始。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的《認識圖形》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你覺得哪個圖形最好記?”這個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實則是在更深層次地引導學生去體會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就可以稱之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而不是單純地憑借肉眼感官地去判斷。只有當學生帶著數學思維去傾聽教師的講解和同伴的發言時,自然也就成功地達到了“數學地傾聽”這一最佳效果,而不是無意識地,隨意地傾聽。

二、指引學生傾聽的方向

在實踐教學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都容易出現走神的現象,或是脫離了教學內容,腦海中完全想著與學習無關的事情?;蚴瞧x了教學內容,大腦沒有及時跟上、跟準教師的思維,因此,教師要想讓學生學會數學地傾聽,就需要適當地指引學生傾聽的方向。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平移和旋轉》為例,這個章節主要講的是物體常見的兩種運動方式。教材中先舉出若干個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感知判斷,接著會讓學生按照平移或者旋轉的方式來改變物體的位置,最后會讓學生從物體改變后的位置來判斷是平移還是旋轉,這個過程就是教師帶領學生逐步認知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方式的概念。

三、合理把握課堂的講解

在“說與聽”這對關系中,“說”是發起者,“聽”是接受者,因此,要想讓學生學會數學地傾聽,教師本人也要合理地把握課堂上的講解,給學生創造一個能夠“數學地傾聽”這樣的環境。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觀察物體》為例,這個章節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去觀察物體所看到的不同的物體形狀。觀察,本身就是一個很個性化、個體化的活動,這意味著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所觀察得出的結果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師在課堂講解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規劃好這個觀察的路徑與角度,即從正面、側面、上面這幾個角度去觀察單個或多個平面物體以及單個或一組立體圖形。如果教師在講解過程能始終把握好從正面、側面、上面這幾個角度去分析物體的形狀,那么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自然也會將重點聚集在這幾個角度上,而不會偏離甚至背離了傾聽的重點。由此可見,教師要想有效地合理把握課堂的講解,那么其語言內容也應當是數學的、嚴謹的、緊扣教材內容與教學目標的。當教師作為“說與聽”的發起者能夠做到“數學地講”,則學生也更容易“數學地聽”。

四、鼓勵學生辯證的思考

“數學地傾聽”并不等同于單純的聽講,它還包括了傾聽過程中的思考與判斷,即不是全盤接受,毫不拒絕。實際上,辯證的思考在課堂上可以表現為學生是否勇于就不懂的問題或不同的見解向教師或同伴提問,從而引發進一步的討論與思考。從學科角度上講,數學的嚴謹性與科學性決定了數學不存在任何的模糊地帶,而是絕對的清楚明白。由此不難理解,要讓學生學會數學地傾聽,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勇于提問,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到不理解、不明白、有疑問的就要大膽提出而不是放任問題存在心中。特別是學生自己想的與教師講的不一樣時(多表現在回答問題錯誤或者解答題目錯誤時),更要及時拿出來與老師討論交流,這樣真理自會越辯越明。當自己的想法與同伴的想法不一致或者有更好的補充時,要樂于與大家分享,思維的碰撞,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當學生心中的問題解開了、明白了、清楚了,自然也就達到了“數學地傾聽”這一最佳狀態。

綜上所述,只有讓孩子從數學的角度,帶著數學的思維,以數學的方法在課堂上學會傾聽,才有可能打造有效課堂。雖然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能力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教師堅持不懈,科學引領,相信孩子必將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