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直接反應,在現階段中學教育中,大部分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甚至將二者對立,這種現象在物理等自然科學教育中尤為嚴重。情感教育不僅是學科教學手段、方法,更是學科教學的目標之一。因此教師應該用情感教學陶冶他們的性情,完善他們的道德品行,從而把學生培養成身心和諧發展的、健康的、合格的人才。

義務教育大綱中指出,在給學生打好基礎,發展思維能力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無疑是在教學思想和方向上加強了情感在中學物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情感價值的探討

一般來說,學習包括認知和意向兩個過程,一方面,認知決定著意向的強弱,當認知深入進行時,意向就會得到相應的加強。另一方面,意向又決定著認知水平,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不感興趣,情感不強烈時,我們就很難讓學生去理解我們所去探索的知識,很難讓學生真正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我們的教學目的也就難以達到了。

心理學認為,一般事物對于人的價值(嚴格地講應該是價值率)是一個變量,它有兩種變化方式:一是價值增加;二是價值減少。根據事物價值的不同變化方式和變化時態,對事物的情感可分為八種具體形式,如下表所示:

從表中很明顯能看出,當價值增加時,人就會對事物產生積極的情感,會對自我產生更高的認同感和滿足感,也會對事物產生更大的興趣。相反,如果價值減少,人就會對事物產生消極的情感,會產生負面效應,使自己情緒低落、悶悶不樂,對事物漸漸失去興趣,甚至毫無興趣。

這里的價值,是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自我認知,實質上是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和意向的綜合體現,它綜合反映了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側面反映了學生對于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就是說,情感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它不僅僅能提高學生對于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能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認知程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情感之于教學的意義

在物理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重心是知識還是人?這是不同的教育價值觀。只注重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記憶理解而忽視教育中的情感引導和情感體驗,這種教學的非情感化,是傳統教育的一大缺陷。學生進入初中后,隨著知識、經驗、技能的不斷豐富,他們已不同程度地產生了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感的需求,這正是對初中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促進他們身心發展的良好時機。比如我在教學《摩擦力》一節時,設計了一個用鋼筷從水中夾起鋼球的實驗,讓學生體驗,學生在實驗失敗之后產生一種放棄心理,此時我在鋼筷前端包上粗布,輕易地夾起了鋼球,學生此時便非常想了解其中的原理。

三、情感教育的重點

首先,教師自己必須有豐富的情感。物理教師要想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自己必須具備強烈的情感,要有利用教學傳遞自身情感的能力。本人在日常教學中,經常翻閱相關教育類文獻,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加強自身修養,對這個理論進行了很好的實踐。

其次,肢體語言是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段。肢體語言運用得當,能讓有聲語言增色生輝,有時它不但可以代替口頭語言,甚至能表達言語所難以表達的情態,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運用肢體語言傳遞自身感情,影響和感染學生。

最后,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需要與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我在日常教學中,經常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聊天談心,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加深我對學生的了解,找到更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總之,情感教育是物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情感教育與物理教育相輔相成,只有二者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才能更好地落實教學改革,才能將教育事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