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感官教化學
作者: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彭公鎮初級中學 李鋒斌
發布時間:2016-09-28 15:24:1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感覺器官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化學教師作為打開學生認識物質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之門的領路人,要盡自己所能喚醒學生的感覺器官,學好這門自然科學。
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和對學生動手操作的指導,可以直接而又強有力地讓學生“輕松”獲得物質的性質、變化等信息。教師如何巧妙借助實驗喚醒學生的感覺器官,使他們通過努力獲得物質的相關信息,從而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呢?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做法,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讓化學信息飄進來
我們都知道人類通過視覺從外界獲取的信息量最大。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效引導,讓學生看清物質變化,從而準確掌握物質的性質和變化。
認識物質首先要接觸化學反應儀器,化學實驗裝置是由一件件的儀器組裝而成。教學中教師要在講解、演示儀器使用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教學內容動手操作,將它們組裝起來,構成一套套的反應裝置。通過與課本上反應裝置圖的比較,思考為什么要這樣裝而不能那樣裝,從而弄清其中的原理,這樣自己設計實驗時才能得心應手。
鐵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金屬,如做飯用的鐵鍋又黑又亮;新買的鐵釘呈現銀白色;長期暴露在潮濕環境中的鐵制品會穿上一件鐵銹色的外衣。那么單質鐵到底是什么顏色呢?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砂紙打磨鐵制品讓其露出本色,刺激學生的眼球,加深學生對鐵的印象。
水是生命之源,有三種狀態,固態的冰、液態的水和氣態的水蒸氣。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看出其性質相同,屬于同種物質。但世間物質的變化不盡如水一般,白色塊狀的生石灰放在空氣中會與空氣中的水發生反應,形成白色氫氧化鈣粉末;氫氧化鈣粉末遇到二氧化碳又會變為白色碳酸鈣粉末。教學中教師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實驗中撲捉到這三種物質發生變化時,顏色未變,但組成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用聲波觸摸學生的耳膜,讓其產生共振
物理、化學變化中人類能聽到的聲音并不多,但也絕非沒有。鐵鍋燒水,水未開時聲音較大,一旦沸騰聲音明顯減小。檢驗可燃性氣體(如氫氣)純度時,教師要用聲音刺激學生的聽覺,讓他們分辨“噗”的聲音與“尖銳”聲音的不同,進而在教師的啟發下知道氫氣燃燒過程發出“噗”的聲音時較純凈;如果有比較尖的聲音則不純,越尖,聲音越大越不純。
三、嗅覺、味覺、觸覺各盡其用,共同收集信息
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在具體教學中及時喚醒學生的視覺、聽覺,讓他們發揮必要的作用。還要用不同的氣味刺激學生的嗅覺,讓他們在掌握正確聞物質氣味方法的基礎上,辨別硫化氫的臭、苯的香、酒精的“酒氣熏天”、醋酸的刺鼻酸味等;用不同的味道刺激學生舌頭上的味蕾(實驗室的試劑禁止品嘗),讓他們回味醋的酸、糖的甜、酒精的辛辣,鹽的咸等。皮膚也是人類認識物質性質的一個利器。皮膚中的感覺神經末梢能讓學生通過刀切石蠟和鐵棒分辨出誰軟誰硬、通過掂量相同大小涂有相同顏色的實心木塊和鋁塊分辨出鋁塊的密度大于木頭,通過觸摸盛有剛剛稀釋過的濃硫酸的容器壁,感知硫酸稀釋中的放熱現象。
總之,化學教學中教師要讀懂學生的好奇心,結合具體教學情境,有側重地喚醒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覺系統,讓學生感知物質的變化和性質,開啟學生學好化學這門自然科學的大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