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主要是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它作為基礎教育階段課程系統中三類課程之一,一般是由學生所在學校的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它最能體現學校特色與個性,對學生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具體到如何進行高中美術課程的開發,部分教師卻不知如何下手。現就本人對高中美術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端正對校本課程的認識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課程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由學校自主整理、開發和實施的。是一個持續和動態的課程改進過程。開發基礎是以學校為本,遵循國家及地方制定的美術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優勢以及可利用和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成員自愿參與,自主承擔,采用獨立或與其他校外團體、個人合作開展的課堂教學形式。旨在滿足本校學生學習的多方面興趣需求,有助于教師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能促進學生個性的養成;校本課程的開發成為創建學校特色的一個突破點,而且無可替代。

二、我以本人開展高中美術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研究為例,談談如何具體操作

1.立足點、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問題。設計美術課程立足于學校整體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整體學習需要。以學生興趣為主要出發點。《高中色彩風景寫生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課題是結合我校“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張揚個性,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挖掘學校文化、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我們校園周邊的自然景觀來開展美術教學。整個開發過程:明確目標、確定內容、編寫教材、開展評估等。

2.深入分析校情,準確課程定位。以上述課題為例此教材力求服務于高二美術選修課而開設。我校位于陜北的一個山區的吳堡縣,被大山和黃河環繞,當地受地理、信息、文化、交通、教育等條件影響,學生美術知識匱乏,美術館、藝術館無法涉足,學校的美術實踐硬件薄弱不能滿足學生繪畫選修的教學要求。在此基礎上如何進行合理的課程改編、整合和補充,改革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成了美術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因學生大多數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陜北高原的景象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里:一條條溝、一道道梁,山前的黃河,村頭的樹,院里的窯洞,都成為定格在內心深處的家鄉印象,因此編訂色彩風景繪畫模塊的校本課程成為美術課程的必然。研究實踐表明開設風景色彩寫生校本課程能使學生樂意走出教室,室外寫生創作使學生獲得更為豐富多樣的藝術體驗。符合本校美術教學的實際,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繪畫語言和相關技法,表達自我感受,以自己的觀點評論繪畫作品,提升學生審美品質。

3.改編完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校本課程的文本主體,既要尊重統一教材里的知識技能、美學觀點等各方面的價值,更要酌情研究和開發新校本化教材改編。教材的內容架構:黃土高原風景介紹、色彩風景寫生的意義和作用、色彩基礎知識、寫生的工具和材料、技法表現、色彩風景寫生的基礎知識、范作臨摹、色彩風景寫生的表現形式、風景寫生的拓展等相關知識。進一步優化教材的呈現方式,配以代表性的圖片,力求做到圖文并茂,使學生易學、樂學。

4.注重課堂實踐形式,建立共享合作機制,革新評價制度。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就曾多次帶學生到周邊寫生,如吳堡石城寫生、黃河磧口寫生、綏德郭家溝寫生等,并與各大高校前來寫生的畫家、大學生們一起寫生。觀摩寫生、交流感悟、拓寬眼界,培養了高中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增強了藝術體驗,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生活感受,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促進了美術教學的深入,改變美術學科實施薄弱的現狀。

5.在校本課程開展中還需要專家的引領。在該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與其他學校教師相互合作共享教育資源,進行“訪問式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借鑒中得以完善,在發展中逐步形成個性特點。上述課題得到了陜西師范大學高明教授、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馮顏明副教授、馬建華副教授、陜西省教科所王霞老師等校外的專家指導校本課程開發的啟動、維持和深化發展。在這個行動過程中,校本課程資源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反思問題和解決問題實現課程的不斷改進。

總而言之,高中美術課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美術繪畫基礎、提高美術素養,更要開發使學生感受到貼近生活的、實用的、親身藝術實踐的美術校本課程,從而使學生能主動地投入美術學習中去。美術教師應從課程傳授者轉變為課程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者。高中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必將成為美術教師專業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