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隨班就讀兒童管理策略
作者:浙江省義烏市星光實驗學校 俞巧龍
發布時間:2016-09-26 14:48: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讓輕度殘疾兒童在義務教育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是我國安置輕度殘疾兒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兒童約占特殊兒童總數的三分之一。這種安置形式與西方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特殊教育的回歸主流或一體化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隨班就讀兒童因其生理缺陷,導致在隨班就讀學習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往往成為班級里的丑小鴨,學校里的問題學生。在很多學校,“隨班就讀”和“隨班混讀”是同一術語,如果這種現象持續下去,那么隨班就讀學生今后要融入社會的目標將成為空談。學校領導及隨班就讀教師面對這類學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一、隨班就讀兒童現象分析
1.隨班就讀兒童的教師支持現狀。
當我們走進有隨班就讀兒童的班級時,經常會發現隨班就讀兒童的座位往往被安排在教室的最后面,或者最前面的邊角。課堂上個別隨班就讀兒童在教室后面發呆或在地上打滾,科任老師并不在意依舊上課,仿佛這個孩子并不存在。諸如此類現象充分表明隨班就讀兒童被邊緣化、孤立化的現象客觀存在。相關調查表明,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普通班級隨班就讀的態度上 ,普通學校教師持贊同態度的人數百分比明顯低于特教教師。教師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在普通班級隨班就讀的主要憂慮: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差、教師專業知識和經驗不足、缺少時間和精力、同學關系、家長協同配合度、學生的行為問題、教學評價的政策、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等。
2.學校管理制度不適合隨班就讀兒童。
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校規、班規主要針對普通學生而制定,嚴格而又規范的考勤、考紀不符合隨班就讀兒童的特點和現狀。用這些管理辦法制約隨班就讀兒童,不但達不到約束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如按時到校,不許早退,上課不許離位等,特殊兒童經常無法做到。班級因此而被扣分,集體榮譽受損,遭到同學們的忌恨。教師教學業績考核因隨班就讀兒童的成績拉后腿,讓教師冷眼相待。
二、針對性實施方法和策略
1.改善教學管理支持的策略。
在認識、關愛隨班就讀兒童的同時依據他們的特殊性制定特殊的政策,如通過召開教師會專門介紹在校的特殊兒童,讓全校教師都熟知學校里的每一位隨班就讀兒童,教師分工分組,扮演多種角色。
調整教學管理的政策,設立特別條款。如允許特殊兒童偶爾的遲到和早退,降低考勤要求;多動癥、口吃等類型學生,視其程度及課堂目標完成情況縮減上課時間;腦癱、肢體殘疾等類型學生,允許在校上課半天或者上完五節課提前放學。新入學、程度相對較重的學生允許家長陪讀,依其程度和適應能力決定陪讀一周、一月或一學期甚至更久。對于隨班就讀兒童采用靈活的考試方式,部分學習障礙的學生無法手寫完成試卷,可以采用口頭回答的方式完成考試,一些學生既寫不出,也說不出,但能夠理解明白,可以讓其用點頭、搖頭判斷對錯的方式回答問題。
同時,降低他們的學業標準,降低課程評價標準,用不同的試卷或不同的分數來衡量。盡量運用延時評價,等到學習目標達成再評價;運用增值評價,只要在原有基礎上有變化就給予肯定。整理制定隨班就讀兒童手冊,詳細記錄該生的成長軌跡、行為及成長變化,學校管理者將隨班就讀兒童的成長記錄冊納入考評。對教師教學業績考核采取“不算分不算人”或者“算分不算人”的辦法,打消教師的顧慮,并鼓勵積極性。
2.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支持的策略。
《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特別提出“了解有特殊需要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的規定,要求每一位教師為承擔隨班就讀教學任務做好準備。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參加隨班就讀培訓,把最專業的愛給特別的他們,掌握癲癇、多動癥、自閉癥、聽障、視障、智障、學習障礙、情緒行為異常等兒童的特點、教育目標原則,通過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特殊狀況和應對方式,具備相應的緊急情況處理能力,如救護癲癇發作等。
有過隨班就讀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會知道,隨班就讀兒童經常處在“被孤立”狀態,他們很自卑,比常態兒童更需要學校、教師的愛。有調查表明80%的普通幼兒表示不喜歡殘疾人,30%的幼兒害怕殘疾人,但54%的普通幼兒表示愿意和殘疾小朋友一起玩耍。因此,教師要關心、愛護、幫助、尊重、接納隨班就讀兒童,同時更要教育其他兒童關心、愛護、幫助、尊重、接納隨班就讀兒童。比如:1.組織以“我們都一樣”為主題的班隊會,認識本班或者鄰班的隨班就讀兒童,比較隨班就讀兒童與自己的差異性和共同點,利用角色扮演、談話、直接交往等形式積極接納隨班就讀兒童。2.增加隨班就讀兒童在學校公眾場合出現的頻率,在學校的校刊及展示區展示本校隨班就讀兒童的事跡、作品和照片,學校廣播中增加認識殘疾人的播報內容,組織學生看《阿甘正傳》《漂亮媽媽》等有關殘疾人的電影。3.班主任及科任教師在課堂中增加對隨班就讀兒童關注的頻率,不僅僅局限于提問,視線交流、微笑等都會成為他改正不良行為的一種強化物。
教師可以有針對性進一步細分教學目標,加深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在普通兒童的教學目標上進行再一次的細分。普通兒童一個步驟就能完成的學習任務,那么特殊兒童就需要分成兩個甚至更多的步驟,讓他小步走但不掉隊。或者能達成普通兒童的最低目標即為優秀。
3.因材施教的個別化支持策略。
“個別化教育計劃”是指教師為某個學生制定旨在有效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備課、上課的因材施教計劃。或者簡單地描述為是從個別差異出發的以滿足兒童的特殊的個別教育需求為目的的教育教學措施或計劃。為隨班就讀兒童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是回歸教育的本質,讓每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隨班就讀兒童受到適當的教育。教師要為每個隨班就讀兒童量身定制“個別化教育計劃”,包括調查基本信息-評估與研判-制定長短期目標-實施教學-多元評價-調整計劃等諸多環節,教師對每個短期目標進行分析評估,觀察兒童的目標達成情況。根據目標達成情況調整下一個短期目標,從而實現動態達成長期目標。
在教學中,教師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要注意:在集體教學中個別輔導,分組教學中個別輔導,利用他的優勢能力參與教學,多發展其優先發展領域,結合長短期目標教學,分層教學并及時評價。區別于普通兒童的教學目標再分解再細化。實施過程中強調早期干預,強調教師的高度專業化。
4.家校結合形成合力的支持策略。
家長的參與能全面地把握學生的生理情況、異常行為。如開展“我也很優秀-隨班就讀學生介紹會”,由班主任和家長共同介紹班里的隨班就讀兒童。通過教師家長共同參與制定個別化計劃,了解學生的優先發展領域、長短期目標及教育訓練方法,家長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擔任起教師的角色,有目的、有計劃科學地開展教育和訓練,與學校相互支持,促進學生最大化的進步。學校應當為學生家庭教育提供訓練計劃、內容、工具、量表等方面的支持,幫助家長做好康復訓練。
總之,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策略,隨班就讀兒童的教育一定要因地制宜,多嘗試,放大學生的優勢,縮小劣勢,讓他們盡可能快樂地學習與康復,為他們以后獨自走上社會奠定基礎。隨班就讀兒童的特殊性不盡相同,學校只要從思想上、行動上充分重視,加強對隨班就讀兒童工作策略的研究,特殊兒童也可以有美好的未來。



